4.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信息化意识不断提升。先后发布了《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8-2017年)》、《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成都通信枢纽建设规划纲要》等规划;制订了电子政务数据资源规范、接口规范等地方性标准;初步形成基础教育、实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力资源服务等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国(成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国内软件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活动之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信息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应用发展需要,网络宽带带宽、宽带普及率、数据存储能力等都亟待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跨部门、跨行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不足,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全方位、多层次和跨领域的融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带动作用还未充分体现。三是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城市信息化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农村地区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普及、信息消费水平等方面与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四是电子信息产业中本土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战略意识缺乏,整体效益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保障和切实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标,深入推进信息化与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融合互动发展,以建设智慧成都为主线,以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高端的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强大的信息化人才资源为支撑,着力打造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协同高效的电子政务、智能驱动的城市运行、城乡一体的信息服务、和谐包容的智慧生活,早日建成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国智能城市示范区、国际重要的信息技术创新中心,为我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跨越式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持续增长、与信息化高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成为全国一流、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中国软件名城;信息化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应用不断深化,智能的城市、智慧的生活初步实现,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信息化发展水平达到国内一流、西部第一。
三、发展重点
(一)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
1.发展目标。基本建成满足需求、广泛覆盖、三网融合、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服务水平、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15年,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达到20Gbps;干线传输总带宽超过10Tbps,城域网出省带宽超过2Tbps;家庭宽带普及率超过80%;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互联网接入能力明显提升,城市用户达到20Mbps以上、农村用户达到8Mbps以上、商业楼宇用户基本达到1000Mbps;建成国内最重要的数据存储和灾难备份中心,数据存储和灾备能力达到1000PB;建成国内一流的云计算服务基地,形成1000万亿次/秒的数据计算能力;无线电事业六大体系基本建立,无线电事业发展水平达到全国一流、西部第一。
2.主要任务。将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最大限度减少重复建设,实现信息通信管线、无线通信基站、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设施的共享利用。大力实施宽带战略,加快建设光网城市,构建覆盖城乡的宽带网络,大幅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和宽带接入水平。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扩展成都到省外的直达光缆干线和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扩大城域网出口带宽,加强成都互联网同城直联中心建设,争取国家在成都部署国家级互联网交换中心。积极参与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开展IPv6(下一代IP协议)网络建设和应用。加快3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全域覆盖,WLAN(无线局域网)热点覆盖,和以LTE为代表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规模部署及商用,推进宽带无线城市建设。大力推动“三网融合”,探索建立适合成都实际的“三网融合”发展模式,推进电信宽带网络建设和广电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及双向化改造,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推动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逐步实现网络、终端和业务全面融合。
推动传统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向云计算模式转型,建设新型绿色云计算基础设施,按1+N模式(一个云计算平台支撑多个应用系统)构建虚拟化、分布式和异构管理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推进服务模式创新,推动云计算行业应用。加快数据存储和灾备中心建设应用,促进数据资源集中存储、数据灾备基础设施区域化聚集,打造国家级第三方数据灾备基地。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强化信息安全检查,增强基础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建设信息安全监测服务平台,增强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