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以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区为突破,以培育重点产业链为依托,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为支撑,“点、线、面”结合,推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整合现有产业扶持资金,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扩大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吸引社会资本成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我市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培育生物、新能源汽车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大力发展航空、航天和通信产业,加快壮大新材料、新能源和高技术服务产业。
(五)继续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1.持续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两化融合。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根据业务需求建立供应链管理、协同研发设计制造系统和跨地域经营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和应用跨部门系统集成、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等决策支持系统,加快车间控制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衔接配套。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中小企业建立企业信息门户、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加强企业管理,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
2.构建两化融合服务体系,优化融合环境。支持各工业园区建设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信息资源和技术共享的服务体系和标准,打造数字化产业园区。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体系、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和两化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行业产业链、供应链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产业动态联盟。重点培育发展一批两化融合技术中介服务机构,造就一支能够引领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适应两化融合需求的专业人才队伍,营造全市良好的两化融合发展环境。
3.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实现融合突破。实施生产制造数字化工程和产品智能化、精细化提升工程,优化产品设计、生产流程。推广计算机辅助系统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建立以产品数据管理(PDM)为核心的产品协同设计制造体系,提高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广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生产装备和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柔性化。
4.大力扶持生产性服务业,形成融合互动。大力扶持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推动制造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支持鼓励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金融电子网络建设,打造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尽快形成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网络体系。加快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开发新业务、新应用,带动系统和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建设一批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深化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
四、保障措施
围绕“十二五”时期西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切实加强政府引导,完善高技术产业的引导政策,健全高技术产业政策支撑体系,加快建立多元化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创新人才机制,保障高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政策保障
1.制定出台促进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配套政策。深入贯彻落实《
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陕西省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实施意见》、《陕西省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西安市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规定》和《西安市关于加快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法规,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规范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自主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优化高技术产业布局,合理高效的配置资源,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完善自主创新法规政策。加快制定促进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社会信用建设等领域的法规和规章,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构建完善的法规体系,把支持自主创新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逐步制定专项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重点完善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措施,对企业研发投入实行税收抵扣激励,加快企业用于研发的仪器设备的折旧速度,探索和建立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3.改善创业创新环境。发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树立以市场观念、开放观念、创新观念和竞争观念为特色的文化价值观。在城市景观和网络等领域,融汇展现城市创新文化,宣传、鼓励和保护创业创新,弘扬创新精神,扩大西安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城市创新形象,增加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人才保障
1.制定高端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在引进人才落户、住房、社会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生活条件、工作条件以及待遇上给予切实优待,吸引国际、国内高层次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在西安创业、就业。优化人文与安居环境,实施创新人才安居工程,解决我市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产业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引进高端人才的安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