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以来,全市信息化建设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建设,经过不断投入和升级改造,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网络规模、技术水平和服务手段等迈上了新台阶,“数字西安”建设格局全面形成。全市已基本建成以铜缆、光纤、无线等多种通信传输手段的现代化、立体化信息网络,并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和宽带化方向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全面实施了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农村网络服务系统基本形成。全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实现了全市街办、社区信息网络全覆盖。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支撑体系,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逐渐改善,电子商务应用开始广泛渗透到全市各个领域,区域性优势行业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形成。
在总结我市高技术产业“十一五”期间建设成就同时,也应看到我市高技术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体制机制的束缚,科教资源不能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高技术企业规模偏小,缺少大型行业骨干企业,制约了高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三是产业布局缺少差异化定位,不能形成科学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四是产业发展环境亟待优化,不利于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成长发展。五是产业发展支撑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统筹科技资源工作进展缓慢。
(二)机遇挑战
“十二五”期间,是国家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调结构、促增长的关键5年,我市提出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撑,引领现代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发展主题,这为我市高技术产业带来崭新的机遇。一是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确定的重点行业大多是我市的优势产业,有望获得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为我市高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二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为我市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带来政策机遇。三是建设以西安为核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激活西安蕴藏的科技资源雄厚实力,为我市科教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机遇。四是深入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逐步加大对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投入力度,实施一批创新重大工程,将进一步改善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创业环境。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面临的挑战。一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为抢占新一轮世界产业主导权和战略制高点,加剧了对创新资源的争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将对我市高技术产业在市场需求、企业融资、项目引进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二是从国内的形势看,在国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新形势下,各地均把高技术产业摆在战略位置优先发展,在资金、人才、资源、市场等方面均对我市构成严峻的竞争压力。三是从产业规模来看,我市和国内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众多产业领域还处于成长和积累阶段,需要更多资源要素的聚集,发展模式创新也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按照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重点跨越”的方针,促进高技术产业科学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技术产业内生型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高技术产业聚集化发展;培育高技术产业集群,加快高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扩大开放合作,促进高技术产业国际化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高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为西安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自主创新原则。立足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机制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2.科学规划原则。按照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进行产业规划布局,科学定位,优化整合,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辐射带动效应。
3.资源统筹原则。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促进产学研、中省科技资源与地方经济、军品与民品的有机融合,以产业联盟促进自主创新,以产学研用结合促进成果转化,以军民融合促进产业升级,激活全地区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
4.集群发展原则。发挥产业集群的资源聚集、区域分工与协作效应,加快“两区两基地”和各新兴产业聚集区建设,形成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的产业发展环境,培育技术特色明晰、分工协作有序的高技术产业集群。
5.项目带动原则。大力培育、扶持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实施一批高技术重大项目、示范工程,带动一批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6.对外开放原则。扩大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大力争取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向西安,引进国际一流的高技术研发生产企业落户西安,不断提高西安在国际高技术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产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