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鼓励各市、区积极发展建筑面积低于30平方米的小户型公租房。以集体宿舍形式建设的公租房,应执行国家宿舍建筑设计规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
(2)开展需求申报。按照各市、区政府公布的申报条件,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向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申报,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由其所在企业统一申报。
(3)制订建设规划。各级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应根据需求对象申报情况,结合各市、区财政承受能力,按照定期轮候、逐年分步解决的原则,组织制订公租房建设规划。
(4)定点登记需求。各级住房保障管理部门要根据每年度公租房建设规划,落实具体建设项目,报请所在地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项目选址地点和建设方案。并接受符合条件的申请人进行定点需求登记,登记结果应在政府网站等所在地主流媒体上进行公示。
(5)实行轮候分配。根据公租房建设规划、年度建设计划和定点需求登记情况,对保障对象实行轮候分配。
(6)严格准入管理。从申请人家庭收入、资产标准和人均住房面积等方面严格把关,强化准入管理。建立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完善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部门联动,实现信息共享,提高资格审核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7)规范分配管理。加强对公租房分配方案的审核和监督,实行登记结果、分配过程、分配结果三公开,确保公租房分配公开、公平、公正。
(8)健全退出机制。通过鼓励群众举报、不定期检查、入户调查、信函索证、委托第三方调查取证等方式,加强住房保障资格监管和住房使用情况巡查。强化合同管理,对不再符合保障条件的,及时取消其保障资格。
2.逐步将直管公房转化为公租房。各市、区要制定《直管公房转化为公共租赁住房工作方案》,利用2-3年的过渡期(以直管公房出租合同期限为准),按租约到期的顺序,逐步将租约期满的符合公租房条件的成套的直管公房转化为公租房,并按各市、区自行制定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实施管理(蓬江区、江海区按《江门市区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理》实施)。租赁合同到期后,原租户要按公共租赁住房申请条件重新进行申请。符合条件的,优先安排租住原住房;不符合条件的,按有关管理办法进行劝退,或按市场价格全额收取租金。
三、创新建设模式,多渠道筹集公租房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