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总体思路
“十二五”宜昌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把握一条主线、突出两大重点、强化三个抓手、坚持五个并重、实施十大重点工程。促进人水和谐,为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推进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实现走在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发展前列目标,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1、把握一条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推进人水和谐,全面提高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突出两大重点。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解决民生水利热点难点问题。
3、强化三个抓手。一是加快发展。解决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水问题,提高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二是深化改革。建立水资源和涉水事务统一管理体制,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发展机制,完善依法行政、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水行政管理体系;三是强化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使水利工程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使各项涉水事务更上一个新台阶。
4、坚持五个并重。防汛与抗旱并重、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并重、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并重、依法治水与科学治水并重、服务社会与发展自身并重。
5、建设十大重点工程。长江宜昌段崩岸治理工程、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工程、沮漳河综合治理工程、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东风渠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新建骨干水源工程、三峡库区及城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资源保护工程、中灌宜昌基地及基层水利能力建设。
(四)规划布局
按照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地形与地理相适应、需求与可能相协调的原则,根据产业特点,城乡和地区间的差异,“十二五”时期的水利发展布局为:平原丘陵区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为主,巩固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适时建设区域内调水工程;半山区以中小型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农村水电、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为主;山区以“五小”(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工程为依托的“山区小康水利”工程建设为主。
1、东部平原丘陵区(枝江市、当阳市、宜都市和远安县、夷陵区大部分地区)。以灌排体系、堤防建设和水污染治理为重点,兼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小河流综合治理。
2、西部山区(兴山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秭归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以重点水源工程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及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小河流综合治理为重点,兼顾灌排体系、水污染治理。
3、主城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和夷陵区部分地区)。以供水保障、水源保护为重点,兼顾长江护岸工程、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城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三、“十二五”时期全市水利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主要目标
1、防洪抗旱减灾。完善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排涝能力,主要排区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长江堤岸险工险段得到治理,沮漳河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实施整治。境内清江、香溪河防洪基本得到治理,重要城镇防洪标准有较大提高;基本消除全市水库病险隐患,全市水库病险率控制在5%以内,完成大型涵闸除险加固,基本建立大中型水库管理信息化;实施重点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基本建成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水灾害应急反应系统;修订完善防汛预案、蓄(行)滞洪区转移撤退预案;制定完善抗旱预案。基本建成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完善防汛抗旱信息系统,实现市、县、乡三级水雨情信息的自动测报与共享。
2、民生水利。巩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实施成果,解决全市103.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推进以东风渠灌区为重点的大、中型灌区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小农水重点县和高效节水为平台大力推进末级渠系和山区“五小”水利设施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97万亩。稳步发展喷灌、滴灌、微灌、管灌等高标准农业节水工程,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3万亩;建设水电站42座,装机9.28万kw。村民通电率达到100%,用电保证率达96%以上;户均年生活用电量增长总和不低于25%;围绕新农村试点建设,整治农村河道、沟塘环境,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