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域经济情况:在全县整体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条件下,沟域经济产业也相应呈现出“巩固一产、稳定二产、促进三产”的发展趋势。然而,在全北京市重点发展的62条沟域中,延庆县沟域经济发展仍处于中下水平。
(三)人力资源现状
2009年末,沟域经济所涉及15个乡镇共有乡村户52638户,136909人。从业人员74620人,其中男性41012人,女性33608人。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40307人,其中种植业27328人,林业9079人,牧业3820人,渔业80人。农村工业从业人员2166人。
图2-2 延庆县沟域经济涉及乡镇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比例结构(略)
(四)文化资源现状
延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有炎黄三战而后和”的阪泉之野、山戎墓葬以及秦、燕、明等不同时代的长城遗址。
同时,与丰富的自然资源景观相结合,延庆县着力打造出了以千家店镇 “百里山水画廊”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旅游先导型沟域发展模式和以“四季花海”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主导型沟域发展模式。
二、延庆县沟域经济功能定位与产业选择
(一)延庆县沟域功能定位
根据延庆县“两区四带多沟域”的空间布局,东部山区定位为生态涵养产业发展区。主要由县域东部、东北部以及东南部山区组成。
(二)延庆县沟域经济产业选择
延庆县沟域经济主要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产业。大力发展干鲜果品、中药材、绿色养殖等特色产业;依托现有景区、景点,充分挖掘当地独特人文、自然景观和特色产业分布,加快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和生态旅游。
第三章 延庆县沟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分析
一、十一五期间延庆县山区沟域经济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绩
延庆县综合打造山区生态农业、特色林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体的沟域经济,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了农民就业,助推了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1、带动经济,提高了山区农民的收入水平
提高了山区农民的收入水平。沟域经济起步早、发展快的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全市农民收入平均水平,并对周边地区形成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到2009年底,山区农民人均年收入10518余元。
2、注重生态,提高了山区整体的环境质量
2009年末,山区95%以上的宜林荒山实现了绿化,林木覆盖率达到了71%,1153万亩生态林年增碳汇967万吨,山区77%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
3、加强服务,打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亮点
根据延庆县“两区四带多沟域”的农业产业布局,针对东部山区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休闲产业。重点培育了“百里山水画廊”(生态旅游)、“四季花海”(花卉产业)等特色沟域;对半山区的大榆树镇、八达岭镇,重点打造探戈坞印象长城音乐谷和石峡谷旅游区。通过特色沟域的建设,不仅丰富了京郊旅游市场,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精神享受。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实现了服务社会的功能。据统计,沟域经济建设实施的三年,全县接待游客人数和农民人均收入情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4、依靠政策,加大了沟域经济建设诸多方面的扶持力度
自2003年起,延庆县连续3年出台了“关于山区加快农民致富步伐的扶持意见”。 2006年,县委县政府又把山区致富的扶持意见纳入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沟域经济建设以来,延庆县坚持整合全县资金,协力打造一体沟域的思想。逐步增加了观光果园、中药材、肉鸡、肉牛、奶牛、板栗、花卉等产业的扶持力度,相继实施了民俗户补贴、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生态作物补贴、三信工程及小额信用贷款等政策,促进了山区相关产业的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山区小城镇建设、山区搬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扶持政策,山区各条沟域的重点村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了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山区面貌焕然一新。如千家店镇搬迁村古家窑村,紧紧依托硅化木地质公园,发展民俗旅游产业,环境、卫生及各项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全村发展民俗接待户40户,实现80人就业,人均增收4000元。
5、突出优势,树立了多个较具市场影响力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