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认真贯彻《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力度,按照国家和省教育、体育部门要求,逐步实现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和残疾人体育。加强民族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优势民族体育项目,积极推广高脚竞速、蹴球、陀螺等民族体育项目,鼓励和支持参加全国、全省少数民族体育比赛,不断提高运动水平。重视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

  5、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实现市民健身科学化。重视和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设施,做好全市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定期发布国民体质测试报告,为市民科学健身提供指导,国民体质监测指标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三)加快发展竞技体育,努力走在全省前列

  1、加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向省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后备体育人才位居全省前列。制定下发《宜昌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意见》和宜昌市竞技体育发展规划,以在省运会、全运会、亚运会和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坚持和完善相关体制,科学调整项目结构,完善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继续抓好以市体育运动学校、县市区少儿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一体,层层衔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建设,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重点突出、优势明显的训练格局,为“出成绩、出人才”创造条件。加快市体育运动学校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支持宜都市、当阳市、长阳县、夷陵区创建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鼓励和指导各县市区少儿体校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重点发展适合的运动项目,优化布局,提高效益,形成优势。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年龄结构合理,衔接层次有序的“精兵梯队”。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向省以上优秀运动队输送40-50名高水平运动员。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促进教练员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全面推行教练员“持证(教练员培训合格证)注册、持证带队参赛”、“先培训、后晋升”制度。提高体育科研水平,培养3-5名国家级裁判员。

  2、力争在2014年第十四届省运会上进入全省前三名。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清晰、任务明确、计划周密、措施完善、保障有力、奖惩严明、运转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确保我市羽毛球、射击、举重、田径等优势项目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体操、游泳、跆拳道等潜优项目成为新的金牌增长点,篮球等集体项目有良好表现,基础项目和弱势项目有新突破。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