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积极推进清洁生产。编制和实施《南宁市清洁生产推行规划》,依据清洁生产自愿和强制性审核原则,进一步强化工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手续完备的涉重金属企业必须在2012年年底前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加快涉重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平台和信息系统建设,大力推广成熟、先进适用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最大限度减少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完善工业危废管理制度,严格规范涉重行业产品的生产许可资质,细化销售、使用和处置的管理办法。生产过程产生的危险废物要安全处置,废物转移严格执行可追溯制度。
5.建立健全电子、包装等废弃物回收体系。按照“规范站点、物流配送、专业分拣、厂商直挂”的原则,在全市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分类处理体系。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主体企业与废弃物回收处理单位实现厂商直挂。实施废弃物处置补偿机制,减少污染物排放。规范机关、企事业单位废弃物电器、电子产品统一回收处理,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对再生资源回收处理、补贴等情况进行监测。
6.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广西环科再生资源产业园和南宁市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建设,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规模化增值利用。规范和强化进口废物环境管理。可用作生产原料的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再生资源的收集、储存、运输、处理全过程,必须遵守国家污染防治标准、技术政策和技术规范。
7.加强关停并转企业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根据市场用工需求和企业技术改造升级需要,开展再就业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对关停并转企业的参保失业人员按月发放失业保险金,积极提供免费的失业登记、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通过公益性岗位援助、鼓励企业吸纳、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等多种途径,给予就业困难人员优先就业扶持和重点就业援助。积极为具备创业条件的失业人员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荐、开业指导和后续扶持等服务,以及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相关规定、政策,为企业职工和失业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八)进一步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1.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加快制定和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建设南宁国家高新技术生物产业基地,重点推动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形成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我市产业品质。
2.优化发展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制糖、淀粉、酒精、食品、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等重点产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形成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3.积极发展绿色种养业。创立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特色农业园区,重点建设中国-东盟(南宁)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无污染、生态化的农业园区,加快推广发展无土种植、跨季节种植、无化肥种植等,大力提高绿色生态农业产品的产量。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集约水平、延长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和农产品物流,增加产业竞争力。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制,加强执法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按照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总体要求,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信息、金融、会展、中介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研发设计、咨询策划等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发展商贸流通、旅游、房地产、餐饮、教育培训、家政、养老、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与服务业相结合,推动南宁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九)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执法监管能力和水平
1.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尽快构建环境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资金投入与预算收入增长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技术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应急救援体系、培训教育体系、监管执法能力等建设的投入,完善各级安全监管体系和政府、企业两级安全生产监控网络架构。
2.大力提升装备保障能力。为各监管部门配备必要的监管监测专用设备、个体防护装备、应急指挥通讯设备和专用执法交通工具,推进各级监管部门执法装备标准化建设。重点解决基层执法车辆、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实验室仪器设备等问题。加大各监管部门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强测控设备研发,推进科技成果运用。加快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建设,完善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职业危害检测与监控实验室技术装备。
3.加强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全市信息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企业基础数据库系统、标准数据库系统、生产经营实时电子监控系统和诚信分类查询系统、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突发事件直报系统、通报发布系统、投诉举报系统和互联网舆情分析系统。建立重要数据报送溯源全覆盖与现场查验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实现实时风险预警、信息发布和信息共享。建立应急处置信息通报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