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进一步完善危险废物和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与处置体系
(1)进一步强化危险废物管理。重点加强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的五联单管理,规范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和运输,实现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全程监控。加强对区内危险废物处置企业资质的监管,落实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单位的常态和动态监管。
(2)推进重点企业和工业区提升固废自行利用处置能力建设,在有条件的工业区推进工业固废集中收集试点。加强全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网点管理,提高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水平。
3、加强噪声污染治理
(1)加强区域噪声污染治理。加强工业企业、餐饮娱乐场所、建筑施工场地等噪声污染源治理和监管,继续开展噪声达标区、安静小区巩固和创建,理顺区域噪声污染防治机制。在噪声扰民严重的区域设立自动监测显示屏。
(2)加强交通噪声治理。加大交通干线噪声敏感点整治力度,实施中春路声屏障安装工程。同时,结合道路大中修工程项目,推进噪声扰民严重的路段实施低噪声路面改造。
五、工业污染防治与产业结构调整
(一)实施原则
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发展”的思路,把促进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原则,以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为切入点,着力推进工业区块外企业的结构调整;以规范和完善环境管理为核心,继续推进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工业区环境管理体系,促进工业区可持续发展。
(二)行动目标
到2014年底,全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区块外工业企业逐步向工业区块集中,工业区块已开发地块实现污水全部纳管;吴泾工业区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初步建立;重点工业企业稳定达标排放;万元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
(三)主要任务
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积极推进工业区块外现状工业用地的转型发展。聚焦外环线以内、大型居住区、虹桥商务区及其拓展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调整淘汰化工石化、医药制造、橡胶塑料制品、纺织印染、金属表面处理、金属冶炼及压延、非金属矿石制品、皮革鞣制、金属铸锻加工等九类行业以及重点风险企业特别是涉及重金属和大气污染的行业及企业,逐步消除零星工业点。
2、完善工业区块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工业区环境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以推进污水纳管、工业固体废物集中收集、环境监控系统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继续推进工业区块污水管网建设,实现10个工业区块已开发地块污水全部纳管。继续推进吴泾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后续工作,开展吴泾工业区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建立环境空气特征因子自动监控系统。推进工业区块周边防护绿地或隔离空间建设,缓解工业污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加强工业企业风险防控及排污监管
(1)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在重金属排放企业专项检查工作和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对重金属排放不达标企业开展达标治理工作;推进重金属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并实现与环保部门的并网连接,强化重金属排放企业监管。
(2)加强污染源在线监控。对全区污染在线监控系统实施升级改造,推进废水重点监管企业安装废水在线监控设备,推进对20吨及以上锅炉、炉窑安装废气在线监控设备,并实现与环保部门的并网连接;加强对企业在线监控设施的监管,确保在线监控系统正常运行,有效发挥其监管效能。
六、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
(一)实施原则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要求,全面推进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以推进农业污染减排和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目标,倡导种养结合的生态和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科学使用化肥农药,深入推进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以村庄改造为抓手,推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着力加强农村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行动目标
到2014年底,基本完成“十二五”农业源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及目标,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分别减少10%以上;农田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全区村庄改造率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基本齐全,长效管理制度基本健全。
(三)主要任务
1、大力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
按照本市“十二五”污染减排工作要求,以粪尿综合利用和治理为重点,严格控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排放,重点完成5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并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启动排污申报制度试点。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综合治理原则,改建1-3个种养结合、猪粪生态还田、资源循环利用的小型养猪场,作为种养结合、生态农业示范点。以“规范养殖、防检疫病、产品安全、环境友好”为综合整治目标,关闭“不规范”分散养猪户15家。
2、继续推进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
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的原则,着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切实减少种植业面源污染。重点是推广绿肥种植,三年累计推广绿肥种植2.1万亩、有机肥2.85万吨;推广绿色植保技术,三年累计推广杀虫灯50台、性诱剂3万亩,捕虫板0.3万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4.2万亩次;推进农业节水节肥,以滴灌、渗灌技术为主,累计推广农业节水节肥工程3000亩。
3、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继续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推广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三年累计6万亩次。推进蔬菜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废弃物翻耕设备、粉碎设备、小型运输设备为主,完成5个蔬菜基地蔬菜废弃物资源利用设备配套。
4、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1)继续推进农业地区村庄改造。继续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推进农村地区村庄改造工作,实施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村内道路桥梁修缮改造、村内河道疏浚、生活污水处理等十二大工程,落实村庄改造长效管理机制。
(2)加强农村中小企业污染监管。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生态镇创建等工作加强农村分散中小企业治理与监管,推进环境风险大、厂群矛盾突出、污染周边环境、产业和工艺落后的分散小企业的关停整治。
七、生态环境保护
(一)实施原则
按照“完善布局、增强功能、注重民生、提升服务”的工作思路,加大绿化建设力度,以不断提升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为目标,全面推进绿地林地建设。
(二)行动目标
构建与生态宜居城区相匹配的绿地、林地生态网络空间系统,到2014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稳步提高,林木覆盖率保持在15.8%以上。
(三)主要任务
1、进一步加强绿地建设
优化城市绿化格局。积极推进外环生态专项建设,完成市下达82公顷建设、莘庄段9公顷建设、启动并推进梅陇段30公顷建设;结合工业区综合整治,完成吴泾工业区绿地建设25.8公顷;推进浦江鲁汇大型居住区26公顷结构绿地建设;启动闵行休闲绿地改造工程,推进林荫道和绿岛贯穿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绿地社会综合服务功能。稳步推进立体绿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成点、线、面同步发展的绿色空中廊道。
2、进一步加强林地建设
提升林业功能,改造林相结构,拓展林业碳汇功能,增加绿色财富。推动浦江镇郊野公园等重点林地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片林开发利用;推进1124亩浦江生态公益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林地生态功能。继续推进生态公益林和森林“三防”体系建设,提升森林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丰富林地生物物种多样性,营造自然的生态防控系统,减少后期养护,研究启动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
八、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一)实施原则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加强示范引领,持续开展园区生态化改造和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切实提高园区及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加快建设节水型城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进一步提升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和能力。
(二)行动目标
到2014年底,建成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节水型城区建设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执行率达到100%。
(三)主要任务
1、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继续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重点推进闵开发、漕开发等工业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启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推进节水型城区建设,形成良好的节水风尚和合理的用水方式。在园区、企业、社区、学校等领域建成一批节水型示范试点,重点推进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莘庄工业区建设“节水型园区”,推进日用水500吨以上的企业建设“节水型企业”。
3、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
推进闵行区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国家试点工作,探索餐厨垃圾回收利用模式和处理处置途径。进一步完善餐厨废弃物收费、分类收运、资源化处置系统,扩大餐厨废弃物规范化处置的覆盖面。
4、深入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重点推进五大重金属污染行业和七大产能过剩行业开展清洁生产,三年累计完成30家,为“十二五”实现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全覆盖奠定基础。继续开展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和环境行为评价,深化实施工业区和企业环境状况公报制度,提升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创建一批环境友好企业。
九、生态文明建设和意识培育
(一)实施原则
以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建设为平台,拓展环保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的平台和渠道,开展多层次生态创建,推动闵行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行动目标
到2014年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本覆盖全区各大园区、社区、学校、企业;绿色学校比例达到40%以上、绿色小区比例达到45%以上;生态村、生态镇比例达到30%以上;基本建成政府、企业、公众相互合作、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格局。
(三)主要任务
1、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建设
进一步建立健全统一协调的领导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按照《闵行区建设生态文明规划》及行动计划,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到2014年底,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2、深入开展各级生态创建
深入开展各类生态创建和绿色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效应,以点带面提升各个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生态区建设成果,深入推进生态村、生态镇创建,到2014年底,创建3个以上国家级生态镇、生态村;继续开展系列绿色创建,到2014年底,全区绿色学校比例达到40%以上、绿色小区比例达到45%以上。
十、保障机制
(一)完善环境保护体制
着力完善本区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协调推进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区推进办-专项组-镇街道”三级推进网络,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环境保护职责,强化专项工作组组长单位牵头制和责任单位负责制,形成无缝衔接、多方联动、综合管理的大环保工作格局。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污染源分级管理体系,统筹区镇两级环保监管职责,充分发挥基层环境管理作用,合力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环境绩效综合考评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并对评优创先活动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二)创新环境监管机制
完善环境准入机制,严格实施“批项目、核总量”制度和区域环评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不断促进产业优化发展。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切实控制企业污染排放总量。完善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构建全过程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通过限期治理、专项整治和联合执法等手段,进一步提高环境执法的强制力和威慑力,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三)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环保激励机制,各级公共财政的环境保护支出要保持逐年增长,并重点向污染减排、环境质量改善、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倾斜。区政府设立环境保护与污染减排的专项资金,加大对污染减排、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完善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林以及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补偿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和转让、提高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污收费标准等新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四)强化环境科技支撑
加强环境科技支撑,围绕污染减排工作,积极推进本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主要污染物排污许可证制度和主要水污染物减排统计核算等研究。围绕环境质量改善和管理水平提升,重点开展细颗粒物(PM2.5)污染控制、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扬尘污染治理、交通噪声治理和循环经济建设等技术研究与应用,为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五)强化企业环保责任
完善企业环保诚信体系建设,重在强化企业环保社会责任,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建立环保违法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制度,将企业环保违法等信息纳入上海市企业联合征信系统,根据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情况和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等对企业划分环保诚信等级,实行分级管理。继续推行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制度和上市企业环保核查制度,继续扩大企业编制环境公报并向社会公开的范围,更好地推动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建立健全重点污染企业双向信息沟通机制,实时掌握企业环保信息,传递环境管理要求,强化企业环境责任意识。
(六)推进环境监管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