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河北省共有561个镇,至今已达到 968个,相比增加了1.7倍,以每年22.6个小城镇的发展速度增加,发展十分迅速。
县城所在镇在小城镇中存在显著发展优势。辛集市辛集镇是北方重要的皮革制品生产和集散地,成为地方性货物流通中心;沧州市盐山县盐山镇被誉为“中国管道装备制造基地”;霸州市霸州镇、三河市泃阳镇、迁安市迁安镇、武安市武安镇、安国市祁州镇、冀州市冀州镇、宁晋县凤凰镇、昌黎县昌黎镇、怀来县沙城镇、正定县正定镇和赵县赵州镇等小城镇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之路。
县城以外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特色突出、产业成熟、经济发展快、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特色镇。廊坊市的燕郊镇和胜芳镇受京津的辐射带动,分别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金属玻璃家具产业基地,社会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保定市的白沟镇被誉为“中国箱包之都”、“中国合成革产销基地”,是典型的产业带动型小城镇;唐山玉田县鸦鸿桥镇是北方市场型商贸重镇,大市场已初具规模,素有“京东第一大集”之美誉;香河县淑阳镇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家居产品集散地,被誉为“中国北方家具之都”。
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初见成效
目前,河北省集中供水的镇约735个,占总数的76%;149个镇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占总数的15.4%;道路、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扎实推进,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城乡低保水平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小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四、规模等级层次明显
小城镇人口规模等级分为四个层次,镇区人口规模5万人以上的118个,3-5万人的40个,1-3万人的159个,1万人以下的651个。
五、中等规模的小城镇较少,人口吸纳能力较弱
平均每个镇1.58万人,3-5万人的小城镇仅占总数的4.1%,5万人以上的也大多是县(市)城关镇,吸纳人口的能力较弱,连接城乡的支撑作用不明显,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个别小城镇,镇区人口均不到1000人,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亟需培育一批3万人以上的小城镇发挥承上启下作用。
第三节 机遇挑战
当前,河北小城镇发展面临着难得机遇。“十一五”期间,我省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为小城镇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了良好条件。全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小城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探索科学发展新模式提供了契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环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冀中南地区被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首都新机场将在北京和廊坊交界处兴建,为小城镇发展创造了条件。
同时,河北小城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和挑战。与发达地区小城镇相比差距较大,市政公用设施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与江苏省相比,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低了6.6和4.37平方米,绿地率、用水普及率分别低了11.8和18.9个百分比,社会、经济、生态建设均滞后于发达地区;投融资体制不畅,小城镇建设资金匮乏。2010年有56个镇年投资额低于20万元,其中一些镇甚至没有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的吸引力不足,不利于人口与产业转移;水资源不足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
第四节 经验启示
一、英国
1930年代以后,英国小城镇复兴,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对我省的经验启示有:第一,小城镇的政策制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第二,优先发展、重点支持条件优越的小城镇;第三,把发展状态良好的小城镇及时升级为小城市;第四,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小城镇发展。
二、美国
主要借鉴有:第一,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第二,小城镇围绕大中城市布局,构成城市群共同协调发展;第三,注重城镇历史文化保护,打造特色城镇;第四,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三、日本
日本走过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城镇化建设道路,主要借鉴有:第一,制定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发展计划推动城镇建设;第二,运用财政金融政策,通过财政投资贷款和财政补贴措施推动城市建设;第三,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调控城镇发展方向。
四、我国小城镇发展模式
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典型的三大传统模式主要包括: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的苏南模式、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自下而上”的推动城镇化的温州模式、政府主导的以外资、合资企业为主体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推动快速城镇化的珠江三角洲模式,此外,通过实施市域产业、人口、政策、制度、设施等全方位的统筹战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成都模式构建了城市与乡村的经济社会运行的良性互动机制。
五、对河北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