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农业气象服务。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系统,推进农业气象监测均等化布局;开展市县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基地建设。开展针对20个特色农产品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建设10个现代农业园区、循环农业气象服务基地,推进农业气象灾害区划和防御规划编制。
7. 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性作用。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科技支撑工程,开展气候变化监测、影响评估、应对研究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析。开展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建立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能源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评估,提供应对气候变化决策咨询。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人工增雨效率。
四、加快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引领发展特色气象
(一)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 加强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海洋气象精细化预报预警技术,强化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技术研究,着力提高台风、海上大风、海雾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加强港口作业、沿海航运、临港工业、岸岛旅游、海水养殖等沿岸和海上活动的气象保障与服务技术研究。
加强城市尺度空气质量精细化预报、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农业气象服务与灾害防御、旅游气象资讯服务等专业气象服务领域的技术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资源、生态、城市脆弱性等影响的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开展基于无线宽带和GIS的气象信息通信及发布技术研究。
2. 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上级有关气象部门的科技和智力资源,加强部门合作,按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的模式建立市级“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建立气象资源共享平台,切实提高我市气象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3. 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健全气象科技项目和科研成果管理机制、稳定投入机制和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对外科技合作,积极合理引进技术,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
(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体系建设。
1. 加快气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612人才工程”,造就一批气象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的新型的一流人才。培养6名左右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高层次业务技术和科研人才;10名左右具有较高业务技术水平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业务服务科研骨干人才;20名左右一线气象业务服务骨干。
2. 创新气象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全面提高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健全基本业务岗位持证上岗制度,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改进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充分调动广大气象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气象人才教育培训。完善以专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气象人才培训体系。健全业务和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加快推进现代化气象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