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3)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
  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和生命工程、机电装备、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科技服务和创新成果转化,打造成为大连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功能区。
  2.新市区产业发展核
  新市区产业发展核由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连保税区共同组成,是全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体功能区和承接国内外先进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区,要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和便利的交通设施、城市服务功能优势,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精品钢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尽快建设成为大连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聚区核心区。
  (1)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
  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芯片制造、半导体照明、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航空、石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和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大连市先进制造业研发生产和新兴产业的核心功能区,世界级集成电路制造中心,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东北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新能源、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2)大连保税区
  以建设大连汽车物流城为核心,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汽车研发及相关服务产业。其中,在二十里堡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在亮甲店重点发展以商用车及其零部件为代表的汽车产业。争取利用10年左右时间,使大连汽车物流城达到年产汽车100万-120万辆,成为汽车的研发、制造、销售、出口和零部件配套生产基地。
  3.长兴岛产业发展核
  长兴岛产业发展核依托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石化、造船、装备制造等临港优势产业。主要依托韩国STX、大连船舶重工修船项目、新加坡万邦集团的造船和海洋工程项目以及中石油、恒力石化、延长石油集团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项目,重点发展船舶制造、石油化工、机床、精密仪器仪表等,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临港产业集群,打造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三)“V”字型发展两条轴线
  以旅顺口区为始点,沿黄渤两海沿岸形成黄海产业发展轴和渤海产业发展轴,构建“V”字形全域工业空间布局框架。“两轴”贯穿主要国家级、省市级开发区,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发展和支持区域,以及市重点发展区域,并由沿海地区向腹地其他地区辐射延伸。
  (四)构筑若干各具特色工业园区
  “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16个工业园区均为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发展和重点支持区域、省级开发区或市重点发展区域。要进一步发挥主导产业的聚集效应,培育和发展规模经济,使主导产业优势更突出、特色更鲜明,为打造现代产业集聚区奠定坚实基础。

  表7 16个工业园区及发展重点(略)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工业结构调整,提升工业经济绩效
  “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使产业链向高端环节、研发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不断提升工业经济绩效。
  一是资源配置向新兴产业倾斜。资源配置和政策优惠要尽可能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
  二是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注重发展工业设计、研发、市场营销、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工业提供科技、商业、信息等服务支撑。
  三是创新绩效管理模式。研究制定全市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指标,引导、鼓励企业降低能耗、物耗和经营成本,加强对全市重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监控和统计体系建设等措施,推动工业绩效全面提升。
  四是加强对工业经济的统计调查。建立系统的统计调查和产业门类统计指标体系,委托第三方从事调查和统计指标设计工作,为加强工业结构调整、提升工业经济绩效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支撑。
  (二)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启动一批创新企业示范工程。争取用3-5年时间,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二是引导和鼓励支柱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移。组织实施一批风电设备、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大型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及其关键功能部件、特高压输变电、船舶与海洋工程、汽车发动机、港口机械等领域的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项目。
  三是培育开放式创新条件下的新型创新载体。以重点专项、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为依托,联合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实体机构。建立和推广企业技术联盟、校企联合技术研究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等模式。
  四是创新企业科技投入机制。鼓励市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技术开发投入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多途径、多方式筹集资金的良性格局。
  (三)高度重视产业配套建设
  主动将产业配套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产业发展战略中,将其置于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等重要地位上。
  一是将关注重点由基础设施、服务环境等“通用性要素”更多转向培育和改进产业配套条件,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专用性要素”上来,形成为重点产业转移提供差别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配套优势。坚持引进大项目与中小企业配套并重。
  二是加快产业园区、产业集群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围绕研发设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投融资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服务平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园区、产业集群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升级。
  三是加大对配套企业(含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配套企业(含生产性服务业)在土地使用、税费、融资、研发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从而推动本地配套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
  (四)引导工业园区健康发展
  一是强化规划实施效力。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强化实施效力,建立保障规划强制性和稳定性的机制。严肃产业规划在项目引进过程中的导向作用,避免各工业园区之间无序竞争。
  二是研究建立面向全市工业园区的统一指导体系。建立工业园区的统一协调、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统筹规划、统筹布局,实现各园区的资源整合、功能互补。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