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产业。大力弘扬具有潮汕特色的海洋文化,打造海洋文化品牌,培育海洋文化产业。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潮汕海洋文化资源,加强对潮剧、茶道等特色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定期举办潮汕海洋文化节,打造与潮汕文化、妈祖文化为主体的潮汕海洋特色文化区。在“汕头数字文化网”增设海洋文化专题,强化海洋科普教育,提高全民海洋意识。积极开发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民间工艺品。围绕“南澳Ⅰ号”古沉船水下考古发掘,规划建设“南澳Ⅰ号”专题博物馆,创建海上丝绸之路品牌,打造海洋文化旅游胜地。
游艇娱乐业。根据汕头市资源条件、配套设施、发展潜力,大力发展游艇娱乐业。整合珠池、达濠、青澳湾、烟墩湾等地游艇旅游资源,鼓励建设游艇俱乐部,积极发展海钓、冲浪、巡航游弋、海岛探险、观光赏景等集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新兴旅游项目。配套发展游艇修造业。打造海峡西岸重要的游艇旅游目的地。
五、提升海洋科技支撑能力
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海洋教育和人才培养,支撑和引领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一)构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实施科技兴海专项示范工程,合理配置海洋科技资源,加快构建以高校、研究所、涉海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引导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在海洋能开发、海洋生物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工程装备、仪器仪表等领域建立科研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融资体制创新,促进海洋科技中试与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与港澳台地区海洋科技交流合作。
(二)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围绕海洋经济转型升级,依托海洋龙头企业,加快海水养殖优良抗逆品种选育和苗种健康繁育技术、海水规模化健康高效养殖关键技术、海洋生物资源精深加工技术、近海珍稀生物资源保护修复技术等优势领域技术的成果转化。引导海洋高技术产业在金平区、龙湖区、濠江区、潮南区等集聚发展。完善海洋科技信息、技术转让等服务网络,引导企业制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三)加强海洋科技人才培养
实施海洋人才战略,加大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在汕高校海洋学科建设,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环保、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文化创意、海洋信息服务、海洋工程装备等为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领先水平的创新型学科带头人。加强海洋类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加快海洋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海洋旅游、海洋工程服务等专业技术培训。加强渔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技术培训。拓展海洋基础教育,在中小学开展海洋基础知识教育和海洋科普,提升海洋意识。积极开展海洋科技交流,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通过项目合作、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式开展海洋技术国际交流合作。优化海洋科技人才环境建设,建立健全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使汕头成为粤东海洋人才的聚集地和输出地。
六、完善涉海基础设施
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快捷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增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
(一)完善综合运输体系
按照优化发展基础,强化城市功能、挖掘区位潜力的要求,加速完善以汕头新港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网络。重点建设广澳港区5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有效解决泊位结构性矛盾,建设大型深水港区。加快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汕揭梅高速公路、揭阳至惠来公路、潮州至惠州公路、南澳跨海大桥,改造升级深汕高速公路,广梅汕铁路龙湖南至汕头段增建二线以及厦深铁路与广梅汕铁路汕头方向疏解联络线,建设疏港公、铁路与阜鹰汕铁路、汕湛高速公路连接。规划建设区域轻轨。完善江海联运体系,浚深出海及内河航道。构建海陆相连、河海相通、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打造闽西南、赣东南、粤东北的交通枢纽。
(二)构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