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消防综合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经市委、市政府批准,以公安消防为主体的市、区(县)两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挂牌成立。灭火救援、消防装备、火灾调查等专家组成立并发挥智力支撑作用;高层、地铁、船舶、化工等54个灭火救援专业队发挥攻坚作用;基地化、多点式、全天候、内外合作联勤的消防综合应急保障体系初步建成;近600辆各类消防车、3艘消防船艇、42万余件(套)消防器材装备得到优化组合,消防攻坚克难实力大增。1.6万多个数字化灭火救援预案、1890个抢险救援和反恐排爆类型预案编制完成,消防预警机制逐步完善。上海消防部队出色完成“5·12”汶川抗震救灾等应急救援任务24.8万起,抢救疏散被困人员3.2万人,保护财产价值81.5亿元,代表中国消防首次参加在俄罗斯举行的国际救援联合演练并获殊荣。
5.消防人文环境努力改善。消防工作“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活动深入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的上海消防博物馆、《东方消防》科普杂志、《东方早报》消防专版、“96119”热线、消防文工团、消防学校等消防宣传教育载体作用凸显,“人人参与消防,共筑平安世博”行动富有成效,20余万名群众加入消防志愿者行列,31.5万名群众接受消防安全专业培训,2.5万名群众获得国家消防职业资格证书,消防宣传教育受众近千万人次,群防群治的社会消防格局不断拓展,市民群众的火灾报警率和初起火灾的控制率有所提高。
(二)消防工作存在的“瓶颈”和“短板”
2010年11月15日胶州路728号高层公寓大楼特大火灾,造成58人遇难,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损害,教训极为惨痛。这起特大责任事故,暴露出城市公共安全方面存在深层次问题,反映出对城市快速建设中的巨大风险隐患认识不足、准备不足,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城市消防站的规划和建设、特种装备的配置率、安全逃生自救知识的普及和演练等方面存在不匹配、不适应、不重视等问题。在城市现代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上海也进入了火灾等灾害事故的高风险期,消防安全管理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1.城市建设的消防安全“老毛病”与“新问题”并存。当前,上海既面临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石油化工、老式民宅等全国各地都有的消防安全“老毛病”,且因城市规模大、发展快,风险和隐患大量积聚,易集中爆发,消防工作的困难和压力更大;又面临新建筑、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项目及人口老龄化等衍生出来的“新问题”,消防安全管理和救援能力还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上海在用高层建筑达1.5万余幢,其中100米以上的逾500幢。目前,许多高层建筑尤其是住宅类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标准较低,设施老化,改造难度很大,并且一旦发生火灾,救援难度极大。地下空间方面,不仅有已投运的12条地铁线路、282座地铁车站,里程长达425公里,日均客流逾500万,还有13条越江隧道,包括集公路、铁路、地铁、电缆通道等于一体的长江隧桥工程。快速发展中规划前瞻不够、管理经验不足,制约消防应急救援“下得去、联得上、救得出”的因素还很多,一旦发生火灾、爆炸、泄漏、渗水等重大灾害事故,后果难以预料。本市各类易燃易爆化工企业数量多、分布散,还有大量为这些企业服务的易燃易爆物品槽罐车、运料车,诱发火灾、爆炸的不确定因素多。此外,上海外来人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已占全市2300万总人口的39%,外来常住居民与户籍居民二元结构带来的消防安全问题,比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消防安全矛盾更尖锐。
2.消防安全管理的“行业病”与“社会病”相互交织。尽管全市上下保持着“铁腕治火”的态势,但建筑、房屋使用、危险品管理等领域的安全管理“行业病”仍然多发,一些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降低成本不注重安全技术和人力投入,对事故隐患心存侥幸;一些企业负责人安全意识薄弱,不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一些特殊岗位人员不遵守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规定,存在违章动火动焊等“习惯性违章”,消防控制室人员无证上岗或履职能力不强;建筑市场管理不规范,安全生产监督不到位,居民楼走道堆物及疏散通道堵塞,应急通道被私家车挤占,私搭乱建,擅自改变设计、使用性质等问题仍然突出。这暴露出整个社会基础教育体系中消防教育“缺席”,社会公众预防、避险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普遍不足,以及日常消防宣传的覆盖面不够广,消防培训的针对性不够强,公众的参与度不够高等“社会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