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指标
1、养老机构床位达8000张,占老年户籍人口的2.5%。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达2.6万,占户籍老年人口的8%。社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在二级旧里以上居民区实现全覆盖。
2、每万人(户籍人口)拥有8个社会组织,建成3-5个区级公益组织孵化基地。
3、全区专职社工从业人员300人,内部社工督导10名。一线社工、临床治疗社工、社工督导、行政管理人员和政策研究制定人员的结构比例将分别达到85%、10%、3%、1%、1%。打造2-3家品牌专业社工机构。
4、按照“新帐不欠、旧账逐年还”的原则,确保居委会办公用房达150平方米(二级以下旧里居委会办公用房不低于100平方米)。
5、加强民政干部队伍建设,具有公共管理或社会工作硕士学位公务员15人以上,占公务员编制数的50%,社工师25人、助理社工师50人,占民政系统编制人员50%以上。
(三)具体任务
1、丰富救助帮困措施,切实完善救助帮困体系
充分发挥“1+12+12+12+X”救助帮困格局作用,不断增强救助帮困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扩大困难群体受益面,努力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的基本需求。
(1)完善深化分类施保。按照市民政局统一要求,建立低保标准与物价指数、人均消费支出、最低工资标准、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因素的联动机制。在认真落实各项救助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加强工作统筹,进一步丰富针对低保、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大病重病患者的救助举措,形成具有杨浦特色的救助帮困体系。全面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前置服务”模式。建立健全“支出型”贫困群体的预警、发现、早期干预和综合帮扶保障机制。继续完善社区综合帮扶工作,逐步形成以“救助套餐”为特征的分类施保措施。稳定和发展救助社工队伍,通过个案帮扶与项目帮扶、物质帮困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帮助困难对象解决实际问题、恢复社会功能、重建社会关系。
(2)建立居民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努力探索社会救助和收入核对工作无缝衔接的工作机制,全面推广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加大核对工作在住房保障、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民生保障工作领域的应用力度,使社会救助对象的认定更科学、更合理。
(3)提升社区综合减灾能力。以社区防灾减灾工作为着力点,努力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从单灾种应对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轻灾害损失向减少灾害风险转变。以全灾害为管理目标,以政府主导、社区运作、社会协同为管理方式,全面加强社区风险评估、准备、应对和恢复工作。积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上海综合减灾模范社区”。组建灾害信息员队伍,推进灾害信息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
(4)深化救助管理内涵。迁建区救助管理站,分设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反家暴庇护救助服务、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场所,为因意外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受害家庭提供基本食宿服务,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救助管理专职社工队伍。
(5)加强困境儿童福利。切实做好本区孤儿保障工作,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费,维护孤儿基本权益,满足孤儿生活、医疗、学习、就业、住房等基本需求。促进孤残儿童回归家庭。建立区困境儿童看护中心,为区域内孤残儿童、服刑人员子女、家暴子女等困境儿童提供临时监护等福利服务。大力倡导“家庭寄养”模式,加强对寄养家庭的培训和指导,强化困境儿童的社会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