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强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学艺术创作、文艺理论研究和群众文艺阵地建设。支持创建“三峡文学艺术创作中心”,形成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学艺术创作生产高地。打造《三峡文学》品牌,到2015年,《三峡文学》年发行量达到10万份左右,成为向国内外推介宜昌三峡文化的重要阵地。扶持“三峡书画精品库”和《宜昌三峡文库》建设,推出一批在海内外有影响的文化类学术专著,扩大宜昌三峡地域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加强对三峡生态文化、水电文化、名人文化、巴楚文化等地域性文化的研究,将宜昌营造成三峡生态文化、水电文化、名人文化、巴楚文化等地域性文化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中心。支持建设一批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相适应的文艺活动阵地,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类文艺活动,努力扩大文艺活动的覆盖面和群众的参与面,提高文学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参与度。
3、推动文化业态创新。加快传统出版发行业向现代出版发行业的转换,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兴业态。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为各种便携式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积极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发挥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推进三网融合。开发文化数据处理、存储和传输服务、移动文化信息服务、网上文化交易、数字互动体验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及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积极拓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文化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
(三)推进新闻媒体建设
1、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对《三峡日报》、宜昌三峡电视台、宜昌人民广播电台、《三峡商报》、中国宜昌三峡传媒网等市级主要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增强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市内媒体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发展,成为拥有知名品牌和较强社会影响力、竞争力的优势媒体,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及舆论主阵地的作用,全面宣传党的主张,准确反映群众意愿,加强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把正确舆论导向同讲求宣传艺术统一起来,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关心和支持中央和部省驻宜媒体的发展。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正确舆论引导,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做好舆论监督。
2、拓展数字化广播电视覆盖网。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利用现有高山发射台站基础设施,采取小功率、多频点的覆盖方式,将宜昌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节目覆盖全市城乡;利用全市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现有资源,将宜昌三峡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完整传输到全市县(市、区)、乡(镇)、村。2015年前完成县以上城镇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转换,实现有线电视传输、终端服务业态的全面更新。
3、建设完善网络新闻媒体。按照“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办出特色”的总体要求,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扩大三峡传媒网站基础设施规模,构筑以三峡传媒网为主、市直和各县(市、区)网站网页为辅的新闻宣传网络平台,加强网上舆论引导,掌握网上宣传的主动权。规范网上新闻信息源的转载和非新闻单位网站的信息发布,促进新闻网站健康发展。
(四)加强城乡文化建设
1、加强社区和农村文化建设。增加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加大文化资源向社区和农村倾斜,进一步改善社区和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15年,城区各街道建立综合性多功能室内文化场所、市民学校、群艺馆(文化馆)。建立并实施群众文化辅导员进社区、包片辅导制度。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巩固完善乡镇文化站建设,实现乡镇有文化活动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做到人员、经费、场所三到位,文化活动、文化功能、文化地位三加强。到2015年,全市乡镇(街办)综合文化站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加强“文化科技中心户”建设,新建1000个市级“文化科技中心户”,使“文化科技中心户”建设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开办“农家书屋”,培养一批农村文化人才,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方式。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对老少边穷地区农村实施文化扶贫系列工程,县乡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流动电影放映车,开展集影视放映、文艺演出、图片展览、图书销售和借阅、科技宣传为一体的流动文化服务。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工程,促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开辟多种渠道继续开展“万村书库”工程、“手拉手”工程、电视扶贫工程、为农村儿童送戏工程、报刊电影下乡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2、完善文化“三馆”建设。加大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力度。完成市群艺馆建设,确保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新建宜昌博物馆,使其与宜昌城市定位和功能相适应。进一步提升市图书馆服务功能。对现有文化场所,特别是行业文化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推进县(市、区)“两馆”建设。新建3个区图书馆,使50%以上县(市、区)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60%以上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完善各县(市、区)博物馆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新建博物馆。加强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建设,乡镇、街道覆盖率达到100%。到2015年,全市60%以上的公共图书馆建立电子阅览室,形成藏书较丰富、设备较先进、检索较便捷的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图书馆网。城区积极探索自助图书馆系统建设,实现24小时自助借阅图书。建设世界一流的水电科技博物馆,建设完善全省一流的图书馆、剧院、电影院、会展中心和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推进农村数字电影工程。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建设完善多功能文化活动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