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二十二)广泛开展国际交流。 提升“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高端交流平台的作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国际间对话,积极开展多渠道国际交流。在低碳产业发展、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积极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借鉴国际成功经验。
(二十三)积极争取国际合作项目。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重点,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项目,充分利用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提供的资金,提高我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能力。
八、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
(二十四)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研究。统筹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发展经济适用的低碳建筑材料、低碳运输、绿色照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低碳技术;开发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大功率风能发电、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地热发电、智能及绿色电网、新能源汽车和储电技术等关键低碳技术;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新技术。编制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实施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完善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建立一批低碳技术孵化器、中介服务机构。
(二十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教育培训,将相关内容纳入教育和培训体系,完善相关学科体系。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学普及,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和科技研发队伍、战略与政策专家队伍和低碳发展市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九、保障工作落实
(二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和评价考核。 各地要将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完成本地区目标任务。要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区(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完善工作机制。要加强对全省“十二五”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估与考核。实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问责制和奖惩制度,对超额完成任务地方进行表彰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要追究责任。要加强对本方案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二十七)健全管理体制。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构建设,逐步健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监管体制。推动建立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相关服务、咨询机构。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与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生态建设等工作的协同作用,完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深化相关领域改革,加强财税、金融、价格、产业等政策协调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