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上海市卫生局关于印发《上海市血液管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二)伴随产业结构模式转变,血液募集动员渠道和方式急需调整,增量任务面临严峻考验
  随着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原来作为血源募集“领头羊”的大型企业、工厂开始逐步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转型。2008年下半年,由于金融危机的波及,本市部分企业更是在经济效益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也逐渐产生了停工歇业、裁员减薪的现象,效益的下滑和人员的流失必然造成献血意愿的下降和企业组织团体自愿无偿献血目标的难度增加。
  目前,根据2006年至2010年的全市血液募集状况,团体自愿无偿献血数量基本每年平均维持在约25万人份的采集量,街头募集数平均占全年募集总数的45%。从未来5年城市发展、产业机构调整进程来看,团体无偿献血数量已无更多潜力可挖。而由于公民普遍献血意愿不强,街头血液的募集数量也持续呈现下滑趋势。根据本市临床用血未来增长需求,本市人口献血率要达到2%以上才能较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故“十二五”期间提高献血人群比例,尤其是街头献血人群比例,必须要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才能得以实现。
  (三)伴随着传染病流行形势的日益严峻,严格控制输血风险发生概率已迫在眉睫
  上海作为国际性的特大型城市,人口基数大、密度高、国内外人流、物流交往频繁,新发传染病也在不断增多,这也对本市血液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本市采供血机构主要对艾滋、丙肝、乙肝、梅毒以及转氨酶等5大项目严格进行两次筛查后再供往临床使用,但是受医疗检验技术发展的限制,输血依然存在传播相关传染病的客观风险。
  目前,本市已经根据卫生部要求全面开展了血液核酸检测工作,积极运用核酸技术来缩短传染病“窗口期”的平均天数,以期通过技术手段严格控制输血风险的发生概率。但即便如此,还是难以完全杜绝用血者因输注在“窗口期”的献血者所献血液而面临的感染疾病的危险。因此,进一步引导医务人员和患者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意识以及增强风险意识,并积极开展自体输血工作将是降低输血风险发生概率的有效举措。
  (四)伴随血液管理总体要求的不断提高,专职机构功能定位与人力资源配备不相适应
  上海血液管理工作始于1956年,从1987年成立上海市献血办公室到2001年更名为上海市血液管理办公室,经过多年无偿献血工作的发展历程,目前,上海血液管理已经形成血液管理专职机构与采供血专业机构并存互补的格局,其中区县血液管理机构18家,采供血机构7家。在献血组织上,上海实现了以团体自愿无偿献血组织和街头血液募集互为补充的无偿献血工作模式,建立了在市卫生局领导下的血液管理系统组织构架,从“献、采、供、用”4个环节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各级采供血机构、医疗临床用血机构以及献血现场进行业务管理和质量督导。随着近年来各类重大会议、赛事的增多,指令性献血计划的淡化,临床用血需求扩大等因素,都给血液数量上的保证和血液质量上的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