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结合实际、分类指导原则。围绕社区实际和工作安排,相关部门坚持统一规划,科学安排,重点建设,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县(区)、不同社区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创新,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提高社区防空防灾工作覆盖率。
坚持规范高效、务实管用原则。明确社区防空防灾建设标准,完善机制、配套制度,推动社区防空防灾工作规范化。坚持社区防空防灾建设与社区组织、制度、档案、基础设施等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现有资源和优势,避免重复投入和建设,提高资金、人力、设施等的使用效率。
二、主要内容
(三)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社区防空防灾由人防、民政、地震、应急等部门共同配合,指导社区组织开展工作。建立社区防空防灾工作站,社区主任(或书记)任站长,工作人员主要由社区选派人员兼任(由3人-5人组成)。加强社区防空防灾工作站设施和制度建设,设立防空防灾工作站牌,完善相关制度,明确职责,制定年度计划,主动开展工作,搞好各类活动,建立相关工作台账和资料。
(四)制定防空防灾应急预案。按照“简明扼要、职责清晰、操作性强”的工作要求,针对防空防灾要求和本地实际,认真制定社区防空防灾应急疏散方案,明确任务分工、组织指挥、疏散撤离路线和有关保障等内容,并根据工作需要不断修订完善。
(五)开展防空防灾宣传教育。利用社区广播、室外宣传栏、展板等载体,积极开展与防空防灾有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和防空防灾知识教育以及防护技能训练,为每个家庭配发人防知识手册,有条件的社区建立防空防灾教育宣传室,配备防空防灾书籍供居民阅读,使社区居民掌握防空防灾知识,提高居民防空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六)建立防空防灾志愿者队伍。每个社区组建10人-20人的组织指挥、抢险救灾、维护治安、医疗救护等防空防灾志愿者队伍,主要由社区居民、保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等具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组成,制定防空防灾志愿者手册,建立志愿者队伍登记卡,并定期组织培训,负责各种灾害的先期处置、组织居民应急疏散和各种灾害的应急救援等工作。
(七)完善防空防灾应急设施。社区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积极筹集各种应急抢险救灾器材。重点配置指挥通信、医疗急救、维护治安、消防等应急器材。有条件的社区要安装楼宇报警装置和电子屏多媒体多功能新型社区警报系统,并为每个社区配备应急箱或应急包。各类防护装备要定位、定人保管、定期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