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升生活、生产条件,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适度提高密度,用地混合。响应国家集约节约用的号召,适度提高人口和建设密度。加强用地混合程度,减少长距离出行频率,打造充满活力的社区。
(三)政府搭台,市场运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强化项目监管。依托市场运作项目建设,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四)创新体制,拓展合作。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国际、国内交流合作,调动并利用政府和市场资源,共同参与创建生态示范基地的各项活动,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四、当前的主要工作
(一)抓好规划编制工作。涿州市要抓紧深化完善涿州生态宜居示范基地规划,并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备案。编制示范基地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或总体城市设计、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建筑、绿色市政等重要专项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节水处理技术导则、地下管线综合管廊建设技术导则、厨余垃圾处理技术导则等,年底前全面完成。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在7月底完成。
(二)构建基地建设指标体系。参照《规划》提出的“资源节约高效、环境健康友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等4大类基本框架要求,科学确定基地建设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要力争系统全面,类别和层次清晰;要突出和细化环境质量、居住条件、风貌特色、绿地建设等内容。要根据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区位特点、经济基础,在完善基本框架体系的基础上,重视个性化和创新性指标,合理确定核心指标、调控指标和引导指标,指标控制值目标要突出前瞻性与科学性、超前性与可行性。
(三)构筑生态宜居城市技术框架。按照紧凑、节约、高效、宜居的原则,建设高混合度的生态社区、便捷安全的交通体系、良好的绿地系统和水环境。要统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与生态宜居建设的关系,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和开发建设强度。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体,步行和非机动交通为支撑,以个体机动交通为补充的综合交通体系。在公共建筑和住宅项目上推广使用太阳能、浅层地热等可再生能源,鼓励太阳能热水、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实施再生水利用工程。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系统,尝试生物降级示范小区建设,采用生物降解箱就地处理厨余垃圾。完善城区园林绿地系统,均衡建设公园绿地,推进生态防护林带、绿廊、绿道建设,形成网络化的生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