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和完善主要城市、重要旅游区、旅游集散换乘中心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在交通枢纽、景区景点、城市广场等游客较为集中的场所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机场码头、交通主干道、景区景点连接道路、旅游城镇、度假区、景区景点等处设置规范的“双语”(中、英)甚至“多语”旅游标识标牌。实施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制定颁布旅游厕所的卫生质量标准,鄂西圈各类经营场所和公共场所的公用厕所全部对游客和公众免费开放,建成管理规范、清洁卫生、方便游客的旅游厕所体系。在各景区、景点、旅游集散换乘中心等地,加快通道(路)、电(楼)梯、平台、房间、洗手间(厕所)、席位、盲文标识和音响提示以及通讯、信息交流、哺乳室等无障碍设施建设,确保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社会成员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建设具有宣传、促销、咨询、预订、投诉、社区、博客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门户网站,完善12301旅游服务热线。建立和完善鄂西圈自助自驾旅游服务网络、旅游质量安全监控系统。完善旅游景区适宜的无障碍设施。完善旅游统计制度,建立旅游统计体系,及时发布旅游者出游流向和目的地接待流量信息,引导旅游者合理流动。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机制,建设并完善应急抢救、紧急医学救援等安全求助体系和公共医疗、卫生检疫防疫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鄂西圈直升机应急救援系统。

  (四)旅游要素建设。

  大力发展旅游“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相关的产业,围绕六要素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景区接待能力,确保与游客增加量和服务新需求相适应。

  1.旅游住宿。

  大力发展度假酒店,适度发展商务酒店、青年旅馆、乡村旅馆和汽车旅馆,鼓励发展家庭旅馆经营和房屋租赁经营,支持吃住及农事体验一体化服务的星级“农家乐”发展。突出本土文化,吸收异域文化,鼓励发展各类名实相符的文化主题酒店。继续引进国内外著名酒店管理品牌,培育形成本土酒店管理品牌,推进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

  2.旅游餐饮。

  改善旅游餐饮卫生条件,加强餐饮食品安全管理。培育特色饮食文化,组织力量挖掘美食文化,研究具有鄂西圈特色的餐饮产品,适应旅游者对健康、环保的绿色追求。合理布局适应穆斯林等少数民族群众习俗的饮食网点。支持高速公路服务区和生态旅游路重要旅游节点的餐饮业发展,形成各具特色、价廉物美、安全健康的餐饮。

  3.旅行社。

  推进旅行社改革、重组和业务创新,完善散客旅游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旅游批发零售体系。加快旅行服务业的信息化改造,推动旅行社开展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等,全面提升旅行服务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鼓励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

  4.旅游交通。

  对旅游骨干交通要素进行配置与节点优化改造,逐步实现鄂西圈十大旅游区、地级市游客集散中心交通运输方式之间“零距离换乘”,促进旅游交通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发展。城市公交服务网络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点,视情况开通观光巴士。完善旅游节点、旅游景区停车场,确保游客旅行便捷畅通。

  5.旅游购物。

  结合地域特点、文化内涵和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参与性、收藏性、差异性的旅游工艺品,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生产基地。提高艺术品位与工艺水平,打造旅游工艺品品牌。鼓励景区周边居民发展具有特色与情趣的旅游手工艺品。

  6.旅游船。

  重点引导新建和改扩建适合长江、汉江、清江、高峡平湖、太极湖度假特点的豪华旅游船,发展新型环保观光游船、游艇和城市、湖泊观光船,形成以豪华度假游和普通观光游相结合,大江大河旅游与湖泊休闲、支流观光、城市夜游相结合的游船旅游产品体系。

第六章 关联产业发展

  一、思路目标

  以调整结构、产业集聚、低碳发展为主线,将农业、工业、其它服务业与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按照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原则,推动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企业和要素的集聚,加大产业间的联动,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走出一条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力争到2015年,圈域生产总值达到10000亿元。第三产业在圈域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旅游、电力、汽车、化工、建材、生物医药、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10个百亿元企业(集团)、3-4个千亿元产业。

  二、主要任务

  (一)生态农业。

  将农业结构调整与增加农民收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探索适合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农业模式,突出区域生态农业特色。建立有机食品、森林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鼓励旅游开发企业与当地居民合作,开发特色生态观光农业。

  (二)绿色工业。

  以科技、体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实施清洁生产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生态工业模式,促进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建立健全绿色工业体系。将文化、旅游装备制造业纳入鼓励类产业目录,着力营造产业集聚发展的环境,加大生态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及文化旅游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提高圈域内绿色工业所占比重,增强绿色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低碳服务业。

  进一步发挥服务业低碳、环保的优势,以培育低碳产业园为契机,以调整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为主线,优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同时,将特色文化元素与旅游功能整合到服务业中,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低碳服务业文化意味与经济价值。

  三、发展重点

  (一)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优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在发展规划、基础投入、综合服务、市场监管、形象宣传、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加大生态文化作为旅游产业的投入要素资源建设,优化生态、文化、旅游之间的配置,形成生态、文化、旅游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的格局。积极开发生态、人文和环保旅游商品,增强旅游公司实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2.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是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强融资平台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市、州(林区)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战略重组,做大做强。支持宜昌和襄阳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增强对鄂西圈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信贷产品,支持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三峡物流中心建设为依托,加快“宜(昌)荆(州)荆(门)”和“襄(阳)十(堰)随(州)”两大物流圈建设,配套完善物流企业集中区域的基础设施,支持大型骨干流通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配送企业发展专业物流业务和冷链物流,尤其是为生态文化旅游服务配套的物流。

  3.优化升级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与旅游产业关联度高的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拓展传统商贸业的时空领域。加快汽车、建材、服装、粮食、农特产品等专业市场的“物流网”建设,完善市场体系,提高商品集散和辐射能力。

  4.努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的商贸会展、高端养老、文化创意、信息资讯等新型服务业。每年在鄂西圈八市、州(林区)轮流举办综合性的商贸会展活动,推进会展、旅游、休闲消费的一体化发展,彰显文化内涵。面向老龄人口市场,发挥圈域优势,重点支持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具有不同生态文化旅游特色的颐养新村建设。

  (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壮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大力发展道地中草药产业,实现优质中药材的规模化生产。通过药与林、农、渔、养殖、菌等物种合理组合,把中草药和其他存在互惠互利的物种组合在一个系统内,建立立体化结构,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八角莲、天花粉、药魔芋、黄连等中药材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建立武当山道医道药研发基地,规范运用于医疗保健,形成旅游、保健、养生特色产业链。

  2.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依托东风汽车工业基础,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充分利用鄂西圈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光伏发电、风电、生物质能等为重点的清洁能源产业。扶持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壮大。

  3.加快发展环保绿色产业。努力构建环保技术开发、产品生产、设备制造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环保产业链。支持十堰发展汽车再制造业,支持荆门格林美公司发展废旧电池回收业务。加快宜昌环保产业园、荆州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等建设。

  (三)积极探索生态工业模式。

  本着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通过科技、体制和管理创新,形成从企业内部到企业之间、再到全社会的物质能量循环生态系统,构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圈域绿色工业。

  以实施清洁生产为重点,鼓励企业与国际接轨,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高标准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促进圈域工业企业占领行业领域制高点。

  促进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的调整,关闭或改造污染重、能耗大的企业,建设具有高新技术、节能降污的新型企业,进行企业间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态工业连接,把废物综合利用与建设循环经济型产业结合起来,把企业清洁生产、产品结构调整与技术改造、解决结构性污染结合起来,建设圈域特色生态工业园区。

  以循环经济理念主导规划建设,形成污水、固废、废气资源化综合利用三大循环系统,实现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合理循环与配置,逐步建立鄂西圈城市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积极落实中央、省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农业标准化,并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逐步走出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之路。按照建设“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的思路,把荆门“中国农谷”打造成能体现“湖北样板、中国特色、三农特区、世界水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农耕文化展示区、农业生态旅游区和农产品加工聚集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