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技术创新。鼓励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等组建鄂西圈域循环经济研究机构。加强循环经济基础理论相关的技术研究,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2)突出重点示范园区循环经济建设。

  完善荆门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引进高起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四高”项目,围绕资源再生利用拓展产业链,带动其他产业园区建立以新能源、新材料利用与发展的高新技术园区循环经济模式。

  完善宜昌开发区三峡磷化工产业区循环经济模式,引进关键企业和项目完善磷化工产业链,发挥磷矿资源优势,带动其他工业园区构建以补链为方向的化工园区循环经济模式。

  完善随州环潭工业园生态工业模式,加快以回收废旧塑料、废旧塑料加工造粒、塑料拉丝、塑料制成品为主的白色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生态工业模式。

  加大荆州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实施印染节能环保技术,推行清洁生产,打造成为印染企业升级换代重要的承接平台。

  加大恩施州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加大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力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实现少数民族群众自主增收,提高圈域农业产业竞争力。

  加大十堰汽车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利用老基地厂房设备和人力资源优势,发挥交通畅捷的新优势,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启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计划,拓展与世界业界巨头进行整车合作生产的空间,走体现区域性、注重科学性、富有创造性的新型工业化复兴再生之路。

  (五)生态家园建设。

  1.生态城市建设。

  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协调城市规模、人口、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社会结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发展元素,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强调生产资源利用、生活消费和垃圾处理的减少、再利用和循环,选择典型城市作为示范,推动生态城市建设。探索并建立生态城市指标控制体系,内容主要包括科技水平、经济发展、能源消耗、环境保护、森林覆盖率、社会进步等。围绕“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居民幸福感”目标,稳步推进城市化,大城市积极发展轨道交通与城市绿道,中小城市更加注重城镇绿地和休闲设施的增加、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建设。

  2.镇村环境整治。

  以交通主干道沿线乡镇、村庄和旅游乡镇、旅游村庄为重点,开展综合示范,带动一般乡镇村环境整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措施引导、产业发展引导,以及道路沿线建筑立面规划控制与技术指导服务等。“十二五”期间,重点依托“宜居村庄”示范工程,不断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引导农房适度规模建设,自然合理布局,力避简单硬化。鼓励植树、造景,废弃物分类回收与垃圾减量化处理,培植生态文化产业,改善农村地区居住条件和环境面貌,拓展产业空间。切实保护好镇村周边的山体、湿地等生态环境。

第四章 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

  一、基本目标

  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民族文化艺术精品,提高文化软实力,壮大文化产业,丰富圈域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内涵,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力争打造一台国际级文化精品大戏,到2015年末,圈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

  二、发展思路

  按照“整合-协同”的思路,做到“三整合三协同”,加快圈域文化资源保护、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三整合”即文化遗产保护上实现政府主导力量与社会参与积极性的整合,文化资源建设开发上实现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上实现政策资源与创意资源的整合。“三协同”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协同,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协同,文化遗产资源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协同。

  三、空间布局

  确立鄂西圈“一圈三系六线八中心”的文化发展空间布局。以“一圈”为平台,以“六线”为网络渠道,发挥八个文化中心区的带动效应,实现对圈域文化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形成点、线、片相结合的梯度推进与网状发展结构,逐步形成强势互动、协作紧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文化发展共同体。

  一圈:立足圈域丰富的历史文化、现代科技文化资源特色及分布优势,建设鄂西圈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与生态建设、文化旅游发展整体活态保护的国家试验示范圈。

  三系:结合经济建设进程与物质文明发展程度,重心放到基层,为人民大众服务,配套建设鄂西圈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三大体系。

  六线:根据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重点建设神农炎帝文化线、巴土(苗)民俗文化线、荆楚文化线、三国文化线、武当文化线和典型山水文化线等六大文化线。

  八中心:根据圈域8市、州(林区)不同的资源禀赋,确立差异化的文化发展定位,建设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八个大区域文化中心。

  襄阳建成三国智慧文化展示中心;

  荆州建成中国乃至世界级的楚文化展示和研究中心;

  宜昌建成世界水电文化展示中心和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及世界非遗端午节等复合文化展示中心;

  十堰建成现代汽车文化和武当文化展示中心;

  荆门建成荆山楚水及体育文化中心;

  随州建成炎帝神农文化和古乐编钟文化中心;

  恩施建成湖北和华中土(家)苗民俗风情文化展示中心;

  神农架建成高山高端生态疗养和野人文化中心。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加大文化遗产管理力度,提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1.加大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按照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市级文保单位的资源品级,落实相应的文物保护责任。严格执行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从制度和体制上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重点文物的维修和重要濒危文物的抢救性发掘、修复和保护。加强大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项目(省部共建项目),将荆州片区打造成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和镇村的申报、遴选与保护。新建、扩建和改建一批市州和文化大县博物馆。加强对文物市场的调控和监督管理,规范文物经营和民间文物收藏行为,建立鄂西圈文物市场健康发展机制。

  2.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申请。配合鄂西圈文化旅游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投入,制定鄂西圈国家、省级和市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体系。利用市博物馆、县群艺(文化)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或展示研究中心。完善征集与保管制度,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抢救鄂西圈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圈域民间工艺的研究和开发,落实相关工艺产业化的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评审标准,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有关保护责任主体,完善国家和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实施传承人资助计划,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加强圈域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对鄂西圈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且传统文化形态保存较完整的区域,实行有计划的活态性整体性保护。积极申请设立国家级清江流域土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3.加大文化遗产保护载体建设。建立完善圈域以收藏、展示、教育、研究和修复功能为主,集交流、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现代博物馆。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建设一批数字博物馆,加强对鄂西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料,包括手稿、音乐、照片、影像、艺术图片等的技术保护。以圈域丰富的楚文化、三国文化、武当文化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基础,有序建设适当规模与趣味盎然的文化遗址公园。提升鄂西圈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水平,进一步规划打造圈域乡土民俗型和革命历史型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特色文化街区。在武当山、荆州、襄阳、恩施等文化遗产集中城镇区,推进文化资源要素汇聚,强化特色建筑符号,充实展陈展示内容,配套与主题文化相契合的生态环境,打造城市文化记忆广场。

  4.加大对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开发。整合圈域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机构、武汉地区及全国高校研究机构,组建高层次的鄂西圈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鄂西圈文化高峰论坛,引导建立鄂西圈的文化共识,打造鄂西圈精神家园,提升鄂西圈的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文化辐射、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力,加强鄂西圈土(家)苗民俗文化和江汉平原特色文化产品的创作展示,重点宣传中国武当太极传奇等传统历史文化作品,打造鄂西圈特色民俗演出和地方文艺节会。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以政府为主体,本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加强对农村和基层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全面实现20户以下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力争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含有线、无线)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国家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为基础,建立省、市、县、乡、村间高效资源传输通道,实现文化信息资源进村入户。配备流动电影放映和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普及数字化流动放映,提高农村数字电影设备的更新、维修等售后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文化旅游整合开发。

  结合旅游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支持8市、州(林区)及核心景区发展景区公共文化场地和公用设施,充分挖掘地方戏曲、原生态歌舞等文艺市场价值,推出以民族风俗、民族歌舞、乡土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表演项目、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参与互动。结合鄂西圈十大旅游区策划规划,提炼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挖掘文化内涵,集中打造形象,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娱乐节目,着力打造类似《洪湖赤卫队》、《山楂树之恋》的文化旅游精品。支持红色文化保护设施与教育基地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丰富旅游内容,提升周边农家旅馆服务。鼓励和支持展现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三国文化、荆楚文化、巴土文化、炎帝神农文化、山水文化、土家族苗族文化等)以及提升核心旅游区知名度的影视剧制作和宣传。鼓励地方结合文化特色和人力资源优势招商引资,按照市场机制有序建设知名连锁和国际水准的主题公园、影视城、动漫产业园、创意设计园等。在交通服务区和旅游节点设置适宜的公众文化服务点。鼓励独具鄂西圈特色的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经营等。利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信息基础平台,支持建设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及数字影剧院,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宣传作用,展示鄂西圈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