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鄂政发[2012]56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湖北省人民政府
2012年6月27日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

引言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市、州(林区),2010年户籍人口2972万人,国土面积12.79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48%和69%。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国家区域总体战略,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两圈一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为基础,以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为切入点,以惠民富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完善政策支撑,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重要支撑。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现状

  一、资源基础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及关联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有利于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城镇化的新路,发挥后发优势,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生态资源丰富。

  鄂西圈是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中西结合部的生态走廊,也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之一,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圈域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0多种,约占全国的19%;有野生珍稀动物120多种,约占全国的32%;有林地面积约680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约5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41.3%。2010年底,圈域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0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1%、90%和59%。其中,神农架是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有“物种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天然药库”之誉。此外,圈域具有丰富的水能和矿产资源。据统计,圈域内可开发水能资源占全省90%以上,占全国可装机总容量的8.7%;有磷、铌、钽、稀土、重晶石、灰岩、白云岩和大理石等众多矿产。

  (二)文化资源多样。

  圈域内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源远流长,道教文化、太极文化博大精深。2010年底,共有各类文化遗产1000余处(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3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1处。

  (三)旅游资源富集。

  鄂西圈山水灵秀,人文厚重,生态景观丰富多彩,遗址遗迹保存较好,历史建筑古朴精致,旅游资源富集度高、种类齐全、品位独特。2011年,圈域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9个,国家级地质公园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7个,国家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26个。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特别是200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之后,鄂西圈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为鄂西圈“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圈域内生产总值达到了6154.6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长13.4%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43元,是2005年的1.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58元,是2005年的1.9倍。

  一是圈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十一五”后两年,圈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5.08%,高于前三年平均增速28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2010年圈域生产总值较上年增加15.7%,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9%,比2008年高出1.1个百分点。2008年,圈域生产总值增速首次超过全省,2010年比全省高出0.9个百分点。

  二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强劲。随着十堰武当山-太极湖景区、随州炎帝神农故里景区、恩施大峡谷-腾龙洞景区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鄂西圈旅游产业呈现出高位增长趋势。2010年,圈域旅游业总收入同比增长44%,接待人次同比增长22%。目前,全省新增的4个国家5A级景区全部在鄂西圈内,至此圈内共有5个国家5A级景区(全省共6个),“一江两山”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品牌。由我省牵头申报的“中国端午节”成为我省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屈原故里端午节暨海峡屈原文化论坛、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世界传统武术节、诸葛亮文化节等一系列有影响的节会活动成功举办,《夷水丽川》、《盛世峡江》、《洪湖赤卫队》、《山楂树之恋》等文艺作品深受群众喜爱,鄂西圈文化与旅游加速融合,发展后势强劲。2010年圈域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左右。

  三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圈域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连接重点景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鄂西圈交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279.93亿元,为年度目标的119.4%,已经形成12万多公里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不含空中航线、城市道路),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741公里;货物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达到890.35亿吨公里和332.53亿人公里。

  四是保障条件和政策措施不断加强。2009年,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为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鄂西圈办的强力推动下,鄂西圈建设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鄂西圈投资公司顺利组建,通过股权投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搭建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建设投融资平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政府投资项目实施办法》、《湖北省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建设与维护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已经出台。

  但是,鄂西圈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问题。

  一是旅游资源开发不足。虽然鄂西圈聚集了全省大部分旅游资源,但鄂西圈旅游业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不到40%,旅游资源开发不足,行业分割、地区分割比较严重,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缺乏有机联结,产业链较短。

  二是文化投入与产业发展不足。由于公共文化及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文化领域的改革滞后,专业人才缺乏等原因,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不够。2010年,鄂西圈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圈域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比湖南、北京分别低2个和4个百分点,文化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是生态资源保护不够。山区、库区、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矿区资源开发有待规范,城镇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滑坡、泥石流、崩岸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艰巨。同时,在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等现代化进程中,也出现建设性破坏生态的严重问题。

  四是配套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畅通、快捷、舒适的旅游通道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公众文化旅游信息平台尚未建立,与旅游配套的宾馆饭店、应急救援、特殊气象服务等综合服务设施较弱。

  五是科教实力较弱,高端人才缺乏。鄂西圈吸引外来人才的条件不佳,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均不到全省的20%,各类专利申请量约占全省的30%,专利授权量约占全省的26%左右。科教文卫专业带头人、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和熟练职业技术工人较少,人口素质与国际化的市场和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三、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鄂西圈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鄂西圈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战略环境和特殊的政策空间。未来5年,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五陵山区经济协作区,这既有利于恩施州及圈域五峰、长阳等16个比照县市继续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加快发展,更有利于鄂西圈与西部相邻省份的合作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发布与实施,也为圈域的产业发展、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旅游景区建设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提供有力的支持。二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关于支持宜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决定,关于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意见,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关于推动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意见等为鄂西圈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三是作为全国低碳试点省份,湖北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鄂西圈的生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四是省委、省政府继续深入推进“两圈一带”战略,为鄂西圈特色发展和协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五是交通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宜万铁路、汉宜高铁的修通,老河口至宜昌、麻城至竹溪等高速公路骨架通道、神农架机场的建设,为鄂西圈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六是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外出旅游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将增强,加之消费偏好的变化,生态休闲游、养生旅居、可持续游等新游态成为时尚,这为鄂西圈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将带来难得的机遇。

  鄂西圈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圈外地区快速发展削弱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要素向鄂西圈的流动,鄂西圈面临着被边缘化的严峻挑战。二是圈外地区整合资源发展旅游业步伐之快、力度之大、范围之广,给鄂西圈旅游业发展形成了强大压逼之势,鄂西圈面临着旅游市场空间被挤压的严峻挑战。三是繁重的建设任务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工业化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矛盾等,都对鄂西圈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扩大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旅游业为切入点,以惠民富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探索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将鄂西圈打造成中华民族可以永续利用的洁净水资源与清洁能源供给基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试验示范区,东亚北纬30度区域生态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工作的典型示范区,促进鄂西圈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