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发展数字游戏。支持企业自主研发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游戏。大力支持原创民族网络游戏出口,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网络游戏产业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加强版权保护,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5.专业服务业
力争到2015年,专业服务业门类拓展到70个以上,从业人员增加到65万人以上,会计税务、法律和仲裁、人力资源、咨询等重点领域营业收入保持20%左右的年均增速,加快形成与“四个中心”建设进程相适应的专业服务业发展格局。
提高会计税务服务能级。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拓展国内市场。支持从业人员参与国际资质考试,提高为境内企业海外投资的服务水平。规范行业收费行为,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探索创新行业管理模式,加强业务整合。
拓展法律和仲裁服务。吸引和培育国内外知名律师事务所和仲裁机构,加强国际业务合作和学术交流。大力发展与金融和航运密切相关的法律和仲裁服务。引进和培养熟悉国际商法、国际惯例和交易规则以及国际仲裁事务的专业人员。
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推进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支持本地人力资源机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支持人力资源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加快发展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薪酬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中高端人才服务。
支持发展广告业。推动广告业向创意化、科技化、品牌化和集成化发展。提升品牌策划、包装设计、形象设计等广告创意策划服务,培育和规范数字营销、商务代理、活动策划等广告延伸服务,创新发展基于移动通讯、数字视频和互联网的新兴广告发布媒介。
提升发展咨询服务业。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加快发展工程咨询、科技咨询、IT咨询、管理咨询、理财服务、财务顾问、投资咨询等各类咨询服务业。加强咨询业从业资格认证管理,加快咨询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推动科研院所和机构加强理论和方法研究。
6.节能环保服务业
力争到2015年,形成集评估、咨询、检测、设计、运营等于一体的国内领先的节能环保服务业,培育发展150家以上专业性的节能服务公司,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建立合同能源管理网络服务平台。引导技术研发、设备生产和投融资机构,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节能服务。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创新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鼓励金融机构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融资服务。
培育发展节能服务。积极培育节能评估、能源审计、项目设计、节能量审核等专业节能服务机构,提供咨询、设计、施工、运营维护、装备等综合能源服务,打造公益性节能服务平台。鼓励重点用能单位开展专业化节能服务。加快建立市场化的碳减排机制。
加快发展环境保护服务。规范发展环保技术、管理和信息服务,大力发展生态效率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环境保险理赔等咨询服务。深化排污许可证制度,探索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转让。
做强环境工程承包服务。以污水处理、大型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城市垃圾、危险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为重点,以重点集聚区为依托,培育一批环保工程技术方案设计、施工、运营服务的大型工程总承包或项目总承包企业集团。
专栏9 生产性服务业
“十二五”期间,上海将重点发展总集成总承包、研发设计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金融专业服务、专业维修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电子商务与信息化服务、专业中介服务、培训教育服务等与制造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十大重点领域。同时,加快发展农产品检测与认证、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业金融服务、个性化营销、农业会展、农业休闲旅游等农业服务业。
(三)着力发展社会服务业
坚持“以人为本”,在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均等化水平的基础上,用市场力量促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非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壮大,大力发展教育与培训、医疗保健、体育和家庭服务等服务业,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社会服务需求。
1.教育与培训服务业
在显著提高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上海教育资源丰富、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较高的优势,构建多层次、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力争到2015年,集聚3000家以上教育培训机构,合力打造20个行业性和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100个面向社会开放的实训中心。
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机制。发挥社会各类培训资源作用,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劳动者。依托区县政府、院校、企业,完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机制。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
完善发展继续教育。有效整合各类学习资源,推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双向开放,构建学历和非学历并举、职前职后贯通的继续教育体系。完善市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搭建开放性终身教育网络学习和服务平台。
加快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建立示范性的外国留学生服务中心,建设“上海市外国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基地”和“上海市外国留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制定相应准入与服务标准,为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上海学习,提供较为完善的社会服务。
2.医疗保健服务业
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上海医疗资源丰富、临床诊疗水平较高的优势,服务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体现差异化服务的医疗保健服务业,着力推进医疗保健服务业向国际化一流水平方向发展。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鼓励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中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区域和专科引入社会资本,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疗机构改制。逐步实行社会医疗机构在服务要素准入、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临床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
探索发展高端医疗服务。支持社会资本举办护理康复、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健康保健咨询、医疗旅游、数字医疗等高端医疗服务机构。逐步缩小公立医院特需床位规模,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举办独立经营的高端医疗机构。
提升医疗服务国际化水平。推进上海国际医学园和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引进国际优质医疗资源,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化水平的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商业医疗保险,积极推进本市医疗机构与国际医疗保险机构接轨,满足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专栏10 国际医学园区
“十二五”期间,上海重点发展两个国际医学园区。一是位于浦东周康地区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主要发展医疗器械、生物医药、高端肿瘤治疗技术及其他高层次医疗服务、医药职业教育等产业。二是位于闵行华漕地区的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主要发展先进的专科医疗服务和打造医疗服务贸易平台,引进数家国际医院,做到医技设备、公共服务、后勤保障、实验平台等设施集中设置和资源共享,培育上海医疗服务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