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农业气象灾害服务工程。围绕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需要,加强农业洪涝、干旱、冰雹、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为农业生产决策管理提供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服务。建立面向设施农业和果品业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业务系统。研发粮食安全的防灾减灾气象保障技术,构建农业抗御气象灾害机制。研究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技术。
6.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建立空中云水资源综合监测系统,升级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显著提升增雨抗旱、防雹减灾作业服务能力。
(五)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加强森林防火预防、扑救和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宣传教育网络,建立重点林区全覆盖的宣传教育体系。规范林区墓地管理,对重点林区实施全面监控。加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重点林区防火道路、隔离带及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加强森林防火通信、宣传教育和火灾评估系统建设。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治减灾体系建设,突出实施以重点生态区的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为主要治理对象的省级林业有害生物治理工程,使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大幅度下降。
(六)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对城镇、人员聚居地、重要交通和输水干线及其他重要工程设施威胁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区)进行效益评估,宜治则治,宜避则避。对新发现的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及时进行勘查治理或搬迁避让。对实施搬迁的新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充分论证。
(七)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避难场所建设工程。按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创建30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300个“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整合全省地震、气象等减灾部门资源,统筹建设城乡社区居民就近紧急疏散和临时安置避难场所,配备应急物资,设置应急逃生指示标识和应急广播设施,编制城乡社区应急预案和灾害风险图,开展社区救灾演练,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
结合区域和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在济南都市圈和半岛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根据人口分布和城市布局,充分利用城市中心区或人员密集区的学校、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大型绿地等场所,建设具备应急指挥、应急避难、医疗救治等功能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农村灾害易发区,结合乡村布局、人口分布和灾害隐患分布情况,依托现有学校、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新建或改扩建乡村应急避难场所。
(八)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科普工程。利用现有设施,建设省级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配置防灾减灾相关专业器材及多媒体设备,为公众免费提供体验式、参与式的防灾减灾知识文化服务。开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平台,建设防灾减灾数字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在线交流、远程教育等功能。
组织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和专业性教育培训,开展各类自然灾害的应急演练,加强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技能。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级减灾协调机制建设,强化各级减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职能,完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分工健全的防灾减灾决策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应急联动、信息共享、征用补偿、社会动员和人才培养机制。完善防灾减灾绩效评估、考核、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减灾委综合协调、各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防灾减灾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