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汕头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汕府办〔2012〕7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汕头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业经第十三届3次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一日
汕头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目录
前言
1 水利发展与改革面临形势和要求分析
1.1水利发展“十一五”回顾与总结
1.2水利发展与改革面临的形势
1.3水利发展与改革面临的要求
2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1 指导思想
2.2 基本原则
2.3 编制依据
3 水利发展与改革总体目标与布局
3.1 发展目标和指标
3.2 发展思路与重点
3.3 发展总体布局
4 水利工程建设主要任务
4.1 防灾减灾建设
4.2 民生水利建设
4.3 水资源开发利用
4.4 水资源节约保护
4.5 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
4.6 行业能力建设
5 水利改革与管理主要任务
5.1 水利法制建设
5.2 水利管理
5.3 水利改革7
5.4 行业能力建设
6 环境影响评价
6.1与我市水利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6.2环境的有利影响
6.3环境不利影响及对策
6.4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7 规划实施与效果分析
7.1实施计划
7.2 投资测算
7.3 “十二五”水利发展保障措施
7.4 规划效果分析
附表
附图
重点江河治理、海堤规划示意图、中小流域规划示意图(略)
拟建重点水库工程(略)
拟建重点除涝工程(略)
重点灌区规划示意图(略)
重点病险水闸规划示意图(略)
前言
“十一五”以来,汕头水利行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治水战略,以民生水利为重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汕头市水利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举措,加快水利建设,强化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推动汕头市水利事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十二五”是汕头市加快改革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实施“十年大发展”决策部署、实现“五年大变化”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我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事关我市“十二五”发展大局,也事关我市经济社会未来长远发展。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头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汕府办[2009] 173号),围绕《广东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粤水规计〔2009〕142号)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工作安排,按照《广东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作大纲》提出的要求,在回顾与总结我市“十一五”期间完成的水利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汕头市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广东省汕头市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广东省汕头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和《汕头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内容,保持与《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相衔接,在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我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方案,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各有关部门、各区县及有关专家意见后,进行修改补充,形成本报告书。
1 水利发展与改革面临形势和要求分析
1.1水利发展“十一五”回顾与总结
“十一五”期间,我市突出抓好主要河流堤防加固建设和重点水利骨干工程建设,提高工程防灾标准,认真实施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专项工程建设任务;同时,注重对水资源的配置和水污染的防治,搞好供水工程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认真落实省人大有关水利建设的议案,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得以及时加固、改造、发挥效益,我市水利建设又上一个新的台阶。主要表现在:
⑴ 全面推进水利工程达标加固建设,新建、重建和加固一批骨干工程
①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15宗工程中已完成达标加固或除险加固的有:市属牛田洋海堤、潮阳区棉北海堤、潮阳区城防工程、南澳县城防工程、潮南区秋风岭水库和大龙溪一级水库等6宗;龙湖区上蓬围江海堤、澄海区苏溪围江海堤、苏北围江海堤、一八围江海堤、濠江区濠江东西岸海堤、潮阳区练江堤、榕江堤金关围和潮南区城防工程进入扫尾阶段;汕头大围六个应急堤段达标加固工程部分堤段已开工建设。汕头大围等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为我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的生命财产提供了更大的安全保障。
②大中型水闸重建工程:东里桥闸、西港桥闸重建工程已经完成并交付使用,莲阳桥闸重建工程于2009年9月20日正式开工建设,2010年6月2日通过水下工程验收,现正抓紧进行水电站、水闸上部结构施工。下埔桥闸改建达标加固工程目前正抓紧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预计2012年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莲阳桥闸重建、下埔桥闸改造后,将与韩江其它三大出海口拦河闸(梅溪桥闸、外砂桥闸和东里桥闸)构成一个以防洪(潮)、灌溉、城乡供水为主要效益的水利工程体系。
③省人大议案项目实施情况:完成省人大2003年~2007年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议案项目122宗,累计完成投资11684万元,增加蓄水库容137.6万立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71万亩,这些水库加固后,增强了水库防洪能力,捍卫水库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改善了灌溉面积和生态环境。
完成省人大水库移民议案工作,完成建房678户、修房172户,建房面积49117平方米,修房面积15631平方米,其他工程还包括“四通一平”6宗、食水工程5宗、公用文化室4宗以及一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281万元。
完成省人大农村机电排灌议案(2004年~2008年)建设项目45宗,其中重建工程12宗,总装机19台1146千瓦;技改扩容33宗总装机53台3544千瓦,完成投资2191万元,对农村排涝、农田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乡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保障。
⑵ 扎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从2006年开始,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我市开始启动解决分布于潮阳区、潮南区、龙湖区和南澳县等农村68万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至2008年底已解决14.5万人,2009 ~2010年底再解决了35.5万人,合计至2010年底已解决了约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约占我市全部不安全人口的73.4%,余18多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按省的计划将在2011年底前完成。同时,2010年我市解决了潮南区陇田镇简朴学校等6所学校共6664名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此外,2010年我市还完成了列入省“村村通自来水”试点项目,总投资1467万元的潮阳区海门镇北新社区“村村通自来水”试点工程解决了北新社区10985人的饮水问题;解决革命老区山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潮阳区金灶镇4个村的饮水工程已建设完成;澄海区隆都镇水厂项目和南澳县县城供水管网改造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深得民心,受到一片好评。
⑶ 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潮阳引韩供水工程加压泵站于2005年动工建设,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南澳引韩供水工程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水厂已正式动工建设;韩江下游五个出海口拦河闸(梅溪桥闸、下埔桥闸、外砂桥闸、莲阳桥闸和东里桥闸)在重建或加固改造以后,将一起构成以防潮、灌溉、城市供水为主要效益的水利工程体系,提高蓄水位,适应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对整个韩江下游三角洲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⑷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恢复和提高小型水利设施功能
综合整治排灌系统,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地开展小型灌区节水灌溉试点建设,恢复和提高排灌效益,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基础。
⑸ 水土保持工作有新开展
对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排除隐患,提高水库蓄水能力,同时落实库区植被的保护措施,更好地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工作从“防治并重”转向“预防为主”,有效控制并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对原有的水土流失区每年都采取措施逐步治理。
⑹ 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我市水资源管理存在多部门管水、职能交叉、职责不清、水行政主管部门未能建立起全市统一的节水管理机制,水资源调节管理不科学,水生态环境恶化。我市正由传统的水资源分割管理体制迈向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统筹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市水务局对水资源的统筹统一管理和配置。加大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理顺管理体制,优化水配置,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水利工程效益,对促进节约用水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等将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⑺ 水利投融资制度的创新
我市近年来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展BT建设,缓解水利项目建设期间资金压力。如澄海区江海堤围(78km),汕头大围 (92km)以及韩江新津河、外砂河河口治理及开发工程等一批重特大项目按此开展。
据统计,我市“十一五”期间实际完成水利投资总额为22.08亿元,是历史上完成水利投资总额最多的一个五年计划。“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水利骨干工程和民生水利工程等执行情况良好,是我市水利事业大发展的时期,成效十分显著。但由于我市地方财政十分困难,部分工程地方自筹能力差,工程资金未能及时到位,导致部分工程未能按计划开展前期工作,一些工程的主体部分虽能按计划完成,但非主体工程部分未能按时完成,影响了整体工程的效益发挥。
1.2水利发展与改革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是我市实现“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2007~2016年)”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是水利事业处于改革发展不断深入,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实现汕头水利由大市向强市跨越的关键阶段。水利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应按照科学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服务民生的要求对我市水利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㈠ 我市水利建设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我市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形成了防洪(潮)、治涝、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多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至2009年止,全市共修建江海堤围827公里,捍卫面积83.45万亩,捍卫人口335万人;建成山塘水库491座,其中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198座,山塘285宗,总库容3.32亿立方米;水闸900多座,其中大型水闸8座,中型水闸37座;引水工程10多处,引水流量达160.15m
3/s;固定机电排灌装机容量57.64千千瓦;打井16655眼;小水电装机容量1.9万kW;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5.91万亩。2008年水利工程向全市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供水11.45亿立方米。水利工程为我市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初步提供了防洪(潮)安全和水源保障,发挥显著的效益。
㈡ 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中小型防洪(潮)工程标准偏低,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防范灾害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我市列入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15个项目计划能在“十二五”开局完成建设,大江大河等重点防洪(潮)工程将基本达标,但我市面上中小型防洪(潮)工程普遍基础薄弱,防灾抗灾标准低,建筑物老化破损,整体抗灾能力不强。除正在实施的列入省城乡水利防减灾工程外,面上堤防工程抗灾能力仅达20年一遇或20年一遇以下的设防标准。未经加固或重建的大中型水闸、未经加固的中小型水库及山塘等工程设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2、部分区域内涝依然严重,亟待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我市的排涝体系还不够完善,排涝工程布局需统筹规划;现有的排涝工程建设标准较低、排涝能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多数排涝工程设备老化,泵站扬程不足,排水渠系积淤严重,排水闸安全隐患多,需要进行更新改造;管理经费难落实,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影响了排涝工程的正常运行。
3、水资源配置达不到优化程度,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规模越来越大,用水量越来越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废污水回收处理能力差,农业灌溉方式落后,输水损失率高,浪费水的现象普遍存在;城乡工业的发展迅猛,大量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进江河,水体遭受严重污染,加剧了水质性缺水程度,供需水矛盾日益尖锐。
4、工程老化、失修严重,隐患多,管理薄弱,效益衰减
我市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时代的局限,设计标准较低,施工工艺落后,土法上马,建筑材料紧缺、用料单一,运行几十年,严重老化,隐患较多,加之缺乏维修资金,工程得不到及时的维修改造加固,效益衰减,有的已成为病险工程。最近10多年来,我市加快水利建设的步伐,通过对重点工程的重建、改造、除险加固,使一批工程达到了设计的抗灾标准,恢复和提高工程效益,但水利工程量多面广,投入大,每年只能安排部分项目进行除险加固,欠账多;而大量的灌区小农水工程,续建配套差,失修失管现象突出,排灌功能下降,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的“两工”制度,实行“一事一议”新的机制下,如何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碰到诸多问题。因此,我市中小型水利工程的达标加固、维修配套、恢复和提高工程效益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5、依法治水力度不足、科技兴水程度不高
水政策研究滞后,水法规配套建设不够完善,水行政执法力度薄弱,水事违法行为仍然不断发生;水利科技含量低,信息化、自动化管理落后,专业高级人才缺乏。
6、地方财政投入配套少,影响工程进展
近年来国家、省不断加大对水利投入,但对地方面上工程的投资较少,地方各级负担重;加之地方财政困难,投入配套少;水利建设配套资金未能及时到位,影响工程建设的总体进度。
1.3水利发展与改革面临的要求
“十二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水利将面临水资源条件复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一些迫切的民生水利需求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随着我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总量需求将不断增加,而我市部分地区在枯水年份水资源极其短缺(过境水丰富但调蓄能力差),加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废污水回收处理能力差,农业灌溉方式落后,以及浪费水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加强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社会对水利工程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水危害的涉及面广、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多,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从当前经济发展状况来说,若因水利设施标准不高、抗灾能力不强,抵御不了洪水或台风暴潮袭击而酿成洪涝灾害,影响最大的将是第二、三产业。我市主要的第二、三产业大多处在各中心城镇,特别是集结在汕头市区这一百载商埠,一旦发生灾害,除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外,也会给社会、政治带来负面影响。我市水利基础设施虽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中,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较,仍相对滞后,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利设施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部分地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大部分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一些企业和群众素质低,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自身的利益和方便,在河渠道旁倾倒堆放垃圾杂物,使水生植物繁衍丛生,阻塞沟渠河道池塘,河道淤积河床抬高,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渠水道的畅通,恶化生活环境,因此要求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河总量,对工业和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还群众一个自然、舒适的生活环境。
2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广东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粤水规计〔2009〕142号)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工作安排,按照《广东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作大纲》和《关于印发汕头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汕府办[2009] 173号)的要求。“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实施“十年大发展”决策部署、实现“五年大变化”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事关我市未来长远发展。通过建设民生水利、绿色水利和先进高效的管理能力来保障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汕头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水环境,支撑我市由水利大市到水利强市的跨越,实现水利服务、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把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不断开创水利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建设幸福汕头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
2.2 基本原则
2.2.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建共享,把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水利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优先领域,保障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2.2.2 坚持统筹兼顾原则
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协调发展。把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和粮食安全保障战略,统筹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促进水量水质共管、水体水域兼顾、防洪抗旱除涝并重、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推动城市农村水利协调和谐发展。
2.2.3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原则
坚持人水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水资源开发利用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要防止洪水对人类的危害,也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洪水留有出路;既要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的基本需求;既要加强对重点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又要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2.2.4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大胆先行先试,把构建法制完备、体制健全、机制合理的水管理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农村水利发展机制、水价形成机制、水利工程产权管理体制等各项水利改革,不断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各种障碍,推进水利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促进水利事业全面发展。
2.2.5 坚持水利现代化原则
坚持现代化方向,推进科技进步,把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现代的治水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科学的管理制度,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全面推进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水利科技支撑能力。积极构建与现代水利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保障体系,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2.3 编制依据
规划编制依据:《广东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作大纲》。
2.3.1 主要规划依据
⑴《汕头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⑵《汕头市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2003)
⑶《广东省汕头市流域综合规划修编》(2009)
⑷《汕头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2010)
⑸《汕头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
⑹《汕头市十年大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07~2016)》
⑺《2009汕头市统计年鉴》(广东省汕头市统计局)
2.3.2 相关文件
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 1号);
⑵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粤发[2011] 9号);
⑶ 《中共汕头市委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汕发[2011] 19号);
⑷ 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水规计[2009] 536号);
⑸ 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9] 119号);
⑹ 广东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粤水规计[2009] 142号);
⑺ 汕头市《关于印发汕头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汕府办[2009] 173号);
⑻ 《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3.3 规划水平年
规划水平年:2015年
规划的现状基准统计原则采用2009年数据,根据实际条件用最新数据或2008年数据。规划指标以2020年作远景展望。
3 水利发展与改革总体目标与布局
3.1 发展目标和指标
发展目标做到 “四个兼顾”:一是兼顾全面和重点,在全面反映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目标的同时,更要突出民生水利、水资源等领域的目标和指标;二是兼顾近期和远期,要在考虑水利发展长远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反映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十二五”水利发展的新要求,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和指标;三是兼顾需要和可能,既要考虑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力争做到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四是兼顾预期性和约束性,既要考虑反映水利发展规模速度等方面指标,也要突出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约束性指标。
以《汕头市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报告》、《广东省汕头市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报告》、《汕头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和《广东省汕头市小流域综合规划报告》等规划为依据,从汕头市水资源和水利建设的实际出发,通过水利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建设,减轻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水环境改善,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⑴ 防洪除涝抗旱
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全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对部分工程建设扫尾工作在“十二五”开局完成,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对部分尚未达标的二线堤防进行达标加固,提高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治区的防洪能力和防洪体系;抓好内涝片区中小型排涝站的新建、改造及排水渠系、排水闸涵的清通、改造整治等工作,增强城乡防灾抗灾能力,为经济建设提供防洪(潮)安全环境。
参考《广东省汕头市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报告》之排涝规划的要求(全市防洪(潮)除涝工程达标率为92.86%以上),争取全市防洪(潮)除涝工程达标率为90%以上。具体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强以下工程建设:一是加强汕头大围,韩江下游外砂、新津河口整治,澄海区隆都围,潮南区练江堤防(陇田至井都段),潮阳区和濠江区三屿围等达标加固建设,力争城市防洪工程达标率为100%。二是加强潮阳区谷饶、贵屿、铜盂、城南涝区,潮南区峡山、成田、司马浦、陈店涝区,澄海区一八围、苏北围涝区以及潮汕平原内洋南总干涝区等内涝片区整治,同时采取高效有力措施,加强干旱季节严重缺水的潮阳区、潮南区和南澳县的抗旱工作。
⑵ 民生水利
不断提高供水保证率和供水水质,积极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把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水利头等重要工作来抓,目前我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还有18多万人,“十二五”期间必须全面解决城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对我市4座大型水闸(市直下埔桥闸、潮阳区与潮南区境内的海门湾桥闸、练江水闸和澄海区南溪桥闸)和16座2008年水闸安全状况普查结果鉴定为四类闸的中型水闸(澄海区老八孔水闸,濠江区水流娘排洪闸,潮南区锣鼓陂水闸、新坛水闸,潮阳区潮尾水闸、北港水闸等)进行除险加固或重建,同时新建陈店司马截流水闸和司马截流水闸等2宗中型水闸。
对我市金平区鮀浦灌区,龙湖区梅东片灌区,澄海区一八灌区、苏北灌区,潮阳区北山灌区、沿海灌区,潮南区秋风灌区、大龙溪灌区等22宗中小型灌区进行建设和节水配套改造。根据《汕头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总报告》,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1。
继续对红场水库、5宗重点小(2)型水库、7宗一般小(2)型水库共13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以及新建、扩建一批中小型水库工程;对全市山区、产粮区和广大农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大力推行节水灌溉试点工作,建设节水型社会,节水减污,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新增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3.1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1.62万亩,根据《汕头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总报告》之农业节水目标和控制目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6,灌溉水分生产效率保持在1.5kg/m
3左右,节灌率提高到36.54%。并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0.357万kW。
⑶ 水资源开发利用
我市潮阳区、潮南区和南澳县水资源十分紧缺,继续推进潮阳引韩供水工程和南澳引韩供水工程建设,新建叠仔水库、柴寮水库、双坑嘴水库和店后水库等中小型水库5宗,并对青澳水库和风动石水库等蓄水工程进行扩建;推进建设潮阳区海门镇等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东墩自来水厂工程和澄海区自来水第三水厂等7宗工程,并扩建龙湖区新津自来水厂、潮南区秋风自来水厂、金溪自来水厂,澄海区溪南自来水厂,对中心城区供水管网、南澳县城乡供水管网和潮南区三大水系供水管道联网等5宗工程进行改造,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上述三区(县)的供用水问题。规划到2015年城市供水保障达标率和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分别达到100%和95%的目标。
⑷ 水资源节约保护
我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9.2769亿m
3,通过对未来几年水资源需求量进行预测,建立微观用水定额管理体系,合理配置我市境内的韩江、榕江和练江等主要河流和各中小型水库的水资源,全面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建立水权制度和节水型社会。规划到2015年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2.5亿m
3以内。
运用经济杠杆,制定节水措施,逐步形成节水机制。推行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做法,实施计划用水。
农业方面,对灌区蓄、引、提等水利设施进行续建、新建、扩建,对渠道进行防渗处理,降低渠道渗漏率;发展节水灌溉,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和输水环节的水利用系数;适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降低农田灌溉耗水量,提高灌溉水效益。全市综合亩均灌溉定额控制在839m
3/亩以内。
工业方面,对水耗大的生产设备要进行节水技术改造,要提高生产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全市工业万元产值平均耗水量控制在90m
3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平均用水量控制在22m
3以内。
城镇生活方面,推广节水卫生器具,降低人均生活耗水量,对城市管网进行改造,要求城市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8%。
加强对我市污染较严重练江和榕江下游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建立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制度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尽快实现全市工业与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要求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在9236万t以内。加强以饮用水源地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确保所有饮用水源水质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其他河道水质根据功能区要求分别达到Ⅲ或Ⅳ类水质,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3.1%。
⑸ 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
水土保持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走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和依法治理的路子。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工程,全面开展城市、山地植被的更新改造。山地保护区各项保护措施基本落实,人为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综合《汕头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广东省汕头市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和《广东省汕头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关于水土流失的现状和规划目标,要求水土流失治理率达95%以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率和实施率达100%,生态恢复率达100%,到2015年全市可修复水土流失面积达76.61km
2;逐步实现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结构合理,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生态景观优美,促进汕头市“人与自然”的和谐。
⑹ 水利法制建设
以维护水工程效益正常发挥和建立水市场所需的法规建设为中心,以解决目前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进一步强化水行政法律法规建设,形成系统、完整的水利政策法规体系。开展水利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水行政执法力度,保障政策法规切实有效实施,健全预防和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实现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管理先进、规范有效,有效防范和化解水事矛盾。
⑺ 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完善水文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完善防洪(潮)非工程措施,加强三防指挥系统建设,完善水情、工情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网络,提高防洪(潮)减灾指挥决策能力。制定超标准洪水应急预案,有效控制常遇洪(涝)水和风暴潮,使全市主要经济地区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不受影响;遇到超强洪水时,有切实的减灾救灾措施,确保社会稳定,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并迅速恢复重建,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利建设的需要。
工程建设和管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推广科技成果,提高水利科技水平。重视水利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改善水利系统人才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⑻ 水利改革与管理
深化水利改革、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加强节水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抓紧全市水利规划,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以广东省水功能区区划为依据,加强对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管理。
“十二五”指标体系具体见附表一,将在工作中根据水利部的最新要求,结合我省现代化指标、我市的实际情况作调整和补充,并对2020年进行远景展望。
3.2 发展思路与重点
发展思路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注重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注重生态与环境保护,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各项水利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加强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全面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重点是通过建立人水协调的防洪除涝与防风暴潮体系、持续优化的水资源配置体系、高质和谐的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体系、统一高效的水管理体系、完善健全的水政策法规体系和创新务实的科技与人才队伍建设体系等六大体系,使全市防灾抗灾能力、安全供水保障程度明显提高,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水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从现在起至2015年,重点建设工程有:保护重点城镇的江海堤防、中型水库、水闸及重要小型水库安全达标加固和重要城市及重要堤围的排涝工程,中型灌区和重要的小型灌区改造工程,水资源调配工程和城乡安全饮水工程,以及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项目。通过综合治理遏制水污染发展势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以上,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市水利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初步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3.3 发展总体布局
“十二五”我市水利发展布局,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是重视水资源保护,在注重水土资源开发和江河治理的同时,更加重视水资源节约保护、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二是重视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强调流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突出流域与区域水利发展重点和要求;三是重视统筹城乡水利发展,一方面提高城市水利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全面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四是重视水利发展布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相适应,针对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体现水利对不同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五是重视可能与需求协调,尊重水的自然规律,顺应客观规律,保证可持续发展。
按汕头水利发展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十二五”水利发展布局着重针对防洪减灾、农村水利、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文及水利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
㈠ 建立人水协调的防洪除涝与防风暴潮减灾体系
1、建立安全可靠的工程体系
防洪(潮)标准:汕头大围、韩江南北堤(汕头段)达到100年一遇(堤库结合)防洪(潮)标准;上蓬、一八、苏溪、苏北、隆都等堤围达到50年一遇(堤库结合)防洪(潮)标准,练江、榕江等堤围和棉北海堤、牛田洋海堤、濠江海堤以及南澳前江、后江海堤达到5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面上堤围达到2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
除涝标准:中心市区按10~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所产生的迳流量1天排干,一般市区和城镇1天排干,菜地和水产养殖按1天排干,农田3天排干。另外,中心市区的排涝应与城市排涝标准做好衔接工作。
2、建设先进、实用的非工程体系
以三防指挥系统为龙头,按照建立覆盖全省的水利信息网络的目标要求,建立覆盖我市的水利信息网络,实现水利部门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为防灾决策和防汛抢险指挥服务。
制定防御特大洪水预案,在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水文分析、数据计算以及方案论证的基础上,发挥各类水利工程的防洪调蓄作用,科学作出防洪避灾决策,确保重点地区安全。
运用现代化通讯、广播、电视等传媒,及时开展防洪减灾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试行保险办法,对一些边远、经济、社会活动影响不大的易灾地区实施防灾保险,减轻这些地区的灾害损失。
㈡ 建立优化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1、建立全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网络
根据省水利厅建立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心的部署,联结韩江、练江和榕江三“线”,串连以八个中型水库为主的蓄水工程和以韩江(各河)为主的取水工程等各个水源工程为“点”,建立相互沟通的水资源配置网络,并把引韩入“潮”(潮阳)和引韩至“澳”(南澳)作为该网络的跨流域延伸。同时,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信息系统。
2、挖掘水资源潜力,缓和山区用水困难
边远山区、高海拔山区和南澳岛,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挖掘水源,有条件的地方要新建扩建小型水库;或筑陂拦水,引洪入库,以增加水库蓄水量,解决本地用水困难。
㈢ 建立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体系
1、加强水环境保护措施,改善和提高水环境质量
制定和完善水功能区划,确保提供安全可靠的生活饮用水源。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综合整治练江和榕江下游水环境。恢复梅溪河红莲池水闸引水,改善汕头金平区西部水环境。“引水冲污”,运用防洪水利工程,合理调度洪水,引水入河(沟)冲淤冲污,改良水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环境质量。严格实行水污染总量控制,积极推行节水减污与污水资源化;逐步建成节水防污型社会。
2、维护人与自然相协调,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做到以防为主、综合防治、重点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农、林、水综合治理措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并举,山、水、田、林、路、景统一规划、统一整治。
4 水利工程建设主要任务
4.1防灾减灾建设
4.1.1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建国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我市水利得到全面的建设,防洪工程、排涝工程和灌溉工程形成了全面合理的工程布局,基本上确保了防洪安全,90%以上的地区内涝得到根治,农田90%以上做到旱涝保收,为农业和经济建设环境提供了保障。经过近50年的运行,大多数水利设施都进入老化期。尤其是近30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道路建设和工业区开发打乱了原有的水利设施及系统布局,带来了新问题、新要求。在实施“十五”、“十一五”规划后,我市重要的防洪(潮)、城乡供水实施得到加强,水利工程体系发挥了防洪、灌溉、排涝、供水和环境保护效益,为我市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⑴ 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我市列入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项目15宗,总工程费31.62亿元,“十一五”已完成的项目有6宗:市属牛田洋海堤、南澳县城防工程、潮阳区城市防洪工程、潮南秋风岭水库、大龙溪一级水库和潮阳区棉北海堤。动工建设的有9宗:龙湖区上蓬围江海堤、澄海一八围江海堤、苏溪围江海堤、苏北围江海堤、濠江东西岸海堤、潮阳区练江堤防、榕江金关围堤防、潮南区城市防洪工程和汕头大围达标加固工程。
⑵ 省人大水利议案实施情况
省人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议案从1998年开始实施,至2007年,经过十年努力,我市至目前已全面完成192宗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实施省人大农村机电排灌议案(2004年~2008年),完成农村机电排灌工程重建及技改45宗。
⑶ 治涝工程建设
近二十年先后建成隆都、陈店、贵屿、司马浦、峡山、铜盂、新厝寮、黄厝寮、龙湖沟等中型治涝电排工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市大部分低洼易涝地区的内涝问题。针对各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结合部内涝严重的实际,争取各级党政支持,加大投入,加快整治,有效地缓解和改善了各地的内涝问题。已建成的潮南区南山截流工程长度30km排水,设计流量656m
3/s,对解决练江下游内涝起重要作用。但大量的迳流直接排出海,大大削减了涝区河网流动水量,降低了冲污能力和河道水的自净能力,加速了河网区环境水污染。
⑷ 小流域水利建设现状
我市的小流域水利建设滞后于面上重点或骨干水利工程,多数是历史自然形成的排洪沟,以后逐渐地进行修整加固,最常见的工程措施是保坎挡土墙和小防洪堤。洪水灾害严重的小流域已分别于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完成了防洪水库的建设,上世纪70年代后才开始兴修截洪渠等大规模土石方防洪工程。目前小流域排洪防洪工程基本形成体系,但标准低,大部分无结构防护或仅有局部防护,堵塞、破损、乱占用情况较为突出。
小流域总面积798.23km
2,占全市土地面积(2064.4km
2)38.67%。小流域水利工程主要是水库工程及链接水库溢洪的排洪渠、环山截洪沟及排灌沟工程等。小流域内的30多宗中小型水库工程已在近十年得到除险加固,但小流域内急需治理的一批山塘工程和排洪渠、环山截洪沟及排灌沟,基本未列入“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及“省人大三个水利议案”。普遍建设标准低、水工建筑物结构破损、沟岸少有防护结构,老化、失修情况较为普遍。河沟内树木、杂草丛生,河道严重淤积,行洪能力大为削弱。每当雨季来临,山洪频发,上游排洪沟、截洪渠(特别是连接水库泄洪区的排洪沟)常有破坏,小流域出口的一级干渠的排洪也不堪压力,时有崩塌,危及附近的村落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长期得不到综合治理,洪涝灾害颇为严重,受灾范围多在近山村镇,没有引起广泛关注,治理力度仅仅局限于“冬修水利”,而由于资金配套不足、缺乏规划等多种因素,“冬修水利”不是很彻底,效果也多不理想。
小流域水利工程是我市水利工程的源头工程,肩负乡镇农田、水利等各项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任务。我市小流域水利建设的现状可概况为:任务重,灾害多,管理不到位,建设不到位。因此,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我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计划的重点内容之一。
4.1.2 防灾减灾建设
防灾减灾建设仍然是我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之重要内容,我市“十二五”防灾减灾建设包括:江河治理,海堤建设,山洪灾害防治,城市防洪,除涝工程建设等五个部分。分述如下:
㈠ 江河治理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地形复杂,江河纵横,海岸线长,粤东三大河流韩江、榕江和练江从汕头市出海。市域东北部为韩江下游网河区,中部为榕江下游河段,西南部为练江中下游区域。三江中下游流域占全市面积的80%左右,小流域雷岭河上游区域和濠江流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15%。我市水利资金投入滞后于水利现代化要求,有些大江河防洪(潮)能力尚未达到规划要求。江河堤围达标加固任务较为艰巨。如汕头大围虽大部分堤高达到原规划高度,但堤身强度、堤基防渗、河道整治等方面尚需做大量工作,才能实现全围整体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防潮标准,为我市建立防洪潮现代化防御系统奠定坚实基础。“十二五”江河治理按规划完成情况分为续建工程和拟建工程。
续建工程:汕头大围应急堤段达标加固工程;苏溪围江堤达标加固工程;潮阳练江堤达标加固工程;榕江堤金关围达标加固工程;韩江下游新津河、外砂河河口治理及开发工程。其中:汕头大围已按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要求,汕头大围防洪、潮标准均应达到100年一遇防御能力。目前,汕头大围按照“堤库结合、堤高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最终达到100年一遇防御能力”进行加固。
规划拟建工程:隆都围江堤达标加固工程,南溪反虹涵排水枢纽,蓬洞河整治工程,北港运河整治,海门排洪沟,官田水排洪坑,铜盂东山截流,潮南区南山截流工程;潮南区中港河工程;潮南区陈店司马截流工程;潮南区练江堤防加固;雷岭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西港内河整治。其中:隆都围江堤达标加固工程,北港运河整治工程,南山截流工程,潮南区练江(陇田至井都段)堤防加固工程,雷岭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为本次规划拟建重点项目。拟建工程按5%~2%防洪标准建设。
以上各项目总投资115.9698亿元,已完成投资9.4037亿元,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资99.2284亿元。各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详见表“1-1”及表“1-2”。
㈡ 海堤建设
我市位于南海前沿地区,海岸线长,海堤是保护我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屏障。海堤建设特别是重点海堤建设是全市防灾减灾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海堤建设按“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分为续建工程和拟建工程。
续建工程有:苏溪围海堤,苏北围海堤,濠江东西岸海堤及南澳县云澳海堤。拟建工程有:濠江区三屿围海堤,潮阳区三屿围海堤,海门湾(防潮)大堤,南澳县青澳海堤,南澳县羊屿海堤及南澳县深澳海堤。其中濠江区三屿围海堤和潮阳区三屿海堤列为重点海堤,简述如下:
1、濠江区三屿围海堤达标加固工程
⑴ 工程概况
三屿围海堤位于榕江出海口的南岸,与北牛田洋隔海相望的南牛田洋腹地。西起潮阳区棉城北面后溪港右侧,浔洄山东麓,北连平屿、三屿、草屿,东至濠江区棉花村,全长8.562公里。濠江区所属堤段从三屿山至棉花村段,全长4.3公里(实际堤长度4.08公里)。
三屿围海堤捍卫着潮阳、濠江三屿围垦区1.5万多亩水产养殖面积,以及潮阳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棉城镇。捍卫人口4.49万人,捍卫耕地面积1.5万多亩。捍卫工农业产值4.34亿元。
⑵ 工程建设标准与投资
本工程按2%标准达标加固堤围4.08公里,挡潮按50年一遇和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产生的径流一天排干的排涝标准重建或加固涵闸4座。本工程估算总投资3300万元。
2、潮阳区三屿海堤达标加固工程
⑴ 工程概况
汕头市潮阳区三屿围海堤位于潮阳北面后溪港口右侧,西起浔洄山东麓,东至磊口棉花村,北连平屿、三屿、草屿至磊口一线,南接城郊五联的前洋后洋。总面积达15315亩,其中地面高程-1.0米以上的2601亩、-1至-1.5米8151亩、-1.5米以下4563亩,是牛田洋围垦五大围中的最大的一个围。三屿围防潮大堤从建成以来,发挥很大的综合效益,直接捍卫棉北街道辖下棉田、五二、五三、蝴蝶等居委近8000亩农田、7000多亩养殖池,同时,保证围内2万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国道“324”棉北段的安全。
⑵ 工程建设标准与投资
工程原设计标准低,部分堤段高程虽达到20年一遇防洪水位,但堤身单薄,难以抵御20年一遇洪水,更达不到5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要求。
三屿围防潮大堤于1955年4月3日列入围垦计划上报粤东区党委,因工程量太大而未立即上马。截至1985年止,工程陆续填筑完成筑堤共9422米,初具成围。直接捍卫棉北街道近2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但由于现有堤身单薄,堤围多处崩塌,每当潮水顶托,主流洪水下泄,洪水溃堤入围,造成洪涝灾害,严重影响工农生产的发展。近年来,工程投入运行多次出现险情,虽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维修加固,但由于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工程安全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因此,为解除三屿围存在的工程隐患,确保保护区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本地区的防洪(潮)能力,对工程进行全面整治加固是必要而且紧迫的,是势在必行的。规划“十二五”期间,按50年一遇加固海堤4.262公里,重建涵闸12座,计划投资5000万元。
全市海堤建设规划总投资为54553万元,已完成投资33590万元,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资20963万元。各项目工程任务及建设内容详见表“1-3”。
㈢ 山洪灾害防治
山洪灾害是指丘陵山区小流域由降雨引起的突发性、暴涨暴落的地表径流导致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生产生活设施的破坏。我市小流域的特点是面积小、河流短、坡度陡;小流域范围内降雨、产流、汇流成峰整个过程时间短。每当雨季来临,山洪频发,上游排洪沟、截洪渠(特别是连接水库泄洪区的排洪沟)常有破坏,小流域出口的一级干渠的排洪也不堪压力,时有崩塌,危及附近的村落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调查,目前本市小流域山洪灾害程度不同,但几乎普遍存在。此外,小流域的排洪、截洪沟工程建设标准低,渠堤单薄,沟岸少有防护结构,加上年久失修,普遍老化。河沟内树木、杂草纵生,河道严重淤积,行洪能力大为削弱。而长期得不到综合治理,洪涝灾害颇为严重。
截至2009年底,全市各区尚有46宗小流域工程(另外5宗列入“江河治理”)需要综合治理,其中:南澳县面上7宗;潮阳区17宗小流域工程;潮南区4宗小流域工程;濠江区3宗小流域工程;澄海区8宗小流域工程;金平区7宗小流域工程。以上各项目总投资19471万元,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完成。各项目建设内容详见表“1-4”。
㈣ 城市防洪
城市防洪工程是指直接捍卫中心市区或城镇的城防堤围工程。以我市境内地形而论,城市防洪(潮)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处于韩江下游三角洲平原的堤围和挡潮闸工程,主要捍卫市中心区和澄海区;二是地处低丘陵和沿海平原的具有“蓄、截、排、挡、堤”等多种防洪功能水利工程,主要捍卫潮阳区、潮南区和南澳县(只有少量平地滩地)。
中心市区是我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等区是我市经济强区,城市防洪是我市水利现代化建设重中之重。城市防洪与江河治理有机结合,构建成为我市现代化城市防洪潮防御系统。城市防洪建设是我市水利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根据《汕头市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承接《汕头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本次列入“十二五”规划城市防洪工程有:
1、续建工程:龙湖区上蓬围江堤;澄海区一八围江堤;潮南区城防工程。
2、拟建工程:南澳县龙门湾围海造地海堤。
城市防洪各项目总投资43043万元,已完成投资33311万元,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资8232万元。各项目建设内容详见表“1-5”。
㈤ 除涝工程建设
我市原有的治涝工程大多建于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的建国初期。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粮食大面积高产稳产,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同时,随着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经济总量增长较快,各个领域对水利工程提出更高要求。原大多数排涝工程 采用“十年一遇24小时暴雨四天排干” 设计标准,到八十年代后期部分治涝工程采用“三天排干” 设计标准,至今仅有市区部分工程设计的“二天排干”标准,治涝标准有所提高,但都还不能适应我市现代经济发展和现有规程规范的新要求。
全市原有易涝面积59.67万亩,上世纪50、60年代兴修水利,现已治理57.4万亩,其中达标43.26万亩。但改革开放以后,因城市化、交通等建设打乱了原有排水体系,加上工程年久失修失管,渠系老化、淤积,人为设障、垃圾堆积等,严重的影响了排水渠系的使用功能,重新回到小雨积水、大雨大涝的状态。我市受涝地区,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片:㈠、韩江下游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低洼,每逢暴雨,围内积水常遇外江洪水或沿海潮水顶托排泄不出成涝:如澄海区一八、苏溪、苏北、隆都各围涝区面积17.57万亩,龙湖区涝区面积6.06万亩,金平区涝区面积3.93万亩;㈡、练江中下游平原区26.11万亩(其南、北两侧山地集水面积达305.73 km
2),来水面积大,集流时间短,雨洪入围,而围内地势低洼,难于自排出围:如陈店、贵屿、铜盂、峡山各围;㈢、榕江右岸沿海低平原区(包括围海造田的低洼地)5.54万亩,右侧为练江、榕江交界的分水岭山地,集水面积达56.67km
2。
根据《汕头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汕头市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广东省汕头市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结合我市经济发展需要和水利现状等实际情况,本次列入“十二五”规划除涝工程有:潮汕平原内洋南总干治涝;岐山围排涝整治;一八灌区排涝整治;苏北灌区排涝整治;潮阳区谷饶、贵屿、铜盂镇、陈店片区内涝整治;上蓬围灌区除涝工程;梅东灌区除涝工程;峡山内涝整治工程;成田内涝整治工程;司马浦内涝整治工程;金平区面上除涝工程;濠江区河玉围等片区除涝工程5宗;潮南区面上电排站改造40座。其中:潮汕平原内洋南总干治涝、潮阳区谷饶、贵屿、铜盂镇、城南片区内涝整治、峡山内涝整治工程等三宗列为“十二五”重点除涝工程,简述如下:
1、潮汕平原内洋南总干治涝工程
⑴ 工程概况:该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粤发[2009]14号文关于促进粤东地区实现“五年大变化”的指导意见中的指定项目,列入省“主要重大项目责任分工表”的目录予以督办。该项目跨潮州和汕头两市,汕头市境内的工程属金平区负责范围。建设内容:大港河潮澄闸下至出海口和西港河举丁闸下至出海口河段整治清淤工程;大港河右岸(西侧)排涝支渠---鮀济河山兜反虹涵至打石宫闸、打石宫闸至沙北闸、玉港河三洲关至部队闸(含玉港闸)和鮀济河至三洲关上(南门闸河段)四个渠段的排涝清淤及护岸工程;大港河左岸蕉山军桥至后壁闸防洪堤达标加固工程;潮澄闸下游村道机耕农桥1座改建。
⑵ 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工程总投资预计约2.53亿元左右,参照省发改委(粤发改农[2008] 1163号)文件规定,省级以上水利建设资金70%补助,不足部分由市、区二级自筹解决。
2、潮阳区谷饶、贵屿、铜盂镇片区内涝整治工程
⑴ 工程概况:谷饶镇、铜盂镇、贵屿镇片区地处东南沿海,属练江流域,因地势低洼,受练江客水顶托,加上内溪内河淤积,河床抬高,排涝不畅,每遇暴雨,洪涝灾害仍相当突出,是该区受涝灾较严重的主要涝区。三个涝区集雨面积155.863km
2,其中谷饶涝区集雨面积55.8 km
2、铜盂涝区集雨面积47.892km
2、贵屿涝区集雨面积52.171km
2。
⑵ 治涝标准:规划涝区基本达到广东省水利厅1995年粤水电总字[1995] 4号文规定的治涝标准,即涝区设计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最大24h暴雨产生的径流量:城镇及菜地一天排干,农田三天排干。对谷饶涝区排涝能力达到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量2天排完。
⑶ 工程建设内容与投资:片区内涝整治内容如下:
谷饶涝区工程总投资41480万元,具体工程项目为:
①整治改造谷饶溪、官田坑及东寮坑排水渠26798万元。
②新建谷饶围电排站,总装机1470kW,工程投资2368万元。
③维修加固下新厝等4宗水闸,工程投资1500万元。
④征地拆迁及非工程措施费用10814万元。
贵屿涝区工程总投资17195万元,具体工程项目为:
①整治改造北港排渠(贵屿段)13695万元。
②征地拆迁及非工程措施费用3500万元。
铜盂涝区工程总投资16970万元,具体工程项目为:
①整治改造北港排渠(铜盂段)13250万元。
②征地拆迁及非工程措施费用3720万元。
以上各项规划投资合计为75645万元。
3、潮南区峡山街道排涝工程
⑴ 工程概况:潮南区峡山街道位于练江中游南岸,围内集水面积63.264平方公里,围内地势低洼,溪河交错,加上围邻胪岗镇、两英镇半山丘地带客水流入影响,经常造成严重内涝。全围堤防16.73公里,其中北面练江堤围长9.4公里,南部有中港堤及金欧切流堤7.33公里。
⑵ 工程建设内容与投资:根据广东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对街道内涝整治的全面规划,排涝工程估算总投资12526万元,其中:新建南凤电排站及扩建峡山治涝电排,电排站投资5267万元;整治中港河、十八湾及峡山河等主排渠投资6948万元;水土保持工程161万元;水情监测系统150万元。目前正抓紧做好项目立项前期工作。
全市内涝整治专项各项目总投资21.91875亿元,其中 “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3.57635亿元。各项目建设内容详见表“1-6”。
“十二五” 防灾减灾工程规划各项建设投资总计为117.67135亿元。详见附表二。
4.2 民生水利建设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市通过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建设,全市水利基础更加牢固,对保障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水利建设和管理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尤其是以农村水利为主要内容的民生水利建设十分薄弱,部分地区农田水利、群众饮水、防洪除涝等基本水利需求还未得到有效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水利服务范围亟待扩大,技术标准亟待提高,保障能力亟待增强。这就要求各级必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水利的需要,找准民生水利发展的着力点,转变民生水利发展方式,推动民生水利加快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质量上,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4.2.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水利工程。从2006年开始,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我市开始启动解决分布在潮阳、潮南、龙湖和南澳农村68万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至2008年底已解决14.5万人,2009年底再完成解决26.5万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11年底前要解决列入省规划的剩余和新增的18多万人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我市将在澄海、潮阳、潮南、南澳等4个区县中,力争完成其中2个区县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
推进东墩自来水厂工程和澄海区自来水第三水厂等7宗工程建设,扩建龙湖区新津自来水厂、澄海区溪南自来水厂、潮南区秋风自来水厂、金溪自来水厂,对中心城区供水管网、南澳县城乡供水管网和潮南区三大水系供水管道联网等5宗工程进行改造。
汕头市“十二五”期间主要农村、乡镇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总投资8010万元,拟申请中央投资2992万元,地方投资5018万元。具体内容详见表“2-1”。
4.2.2灌区建设和改造
随着汕头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灌区改造日益成为影响农村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由于历史条件限制,我市灌区工程建设标准低,工程运行当中又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灌排渠系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加固,建筑物老化、破损,渠道大多杂草丛生,淤积严重,输水不畅顺,水量渗漏损失大,没有防渗设施,渠道水利用系数只有0.5左右。我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逐渐衰减,严重制约了灌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灌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大幅度调整,目前因水利工程设施供水量达不到设计要求,造成我市灌区需水与供水的矛盾日趋严峻。灌区建设及改造任务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汕头市“十二五”期间主要规划建设及改造22个灌区工程:金平区鮀浦灌区,龙湖区梅东片,澄海区一八灌区、苏北灌区,潮阳区北山灌区、沿海灌区,潮南区秋风灌区、金溪灌区、红口輋灌区、大龙溪灌区和面上7宗小型灌区,濠江区面上5宗小型灌区;其中金平区鮀浦灌区,澄海区一八灌区,潮南区秋风灌区、大龙溪灌区为本次规划重点建设及改造项目;另外2个灌区(龙湖区上蓬灌区和潮阳区榕江灌区)作为储备项目,规划规模70.09万亩。项目总投资79201万元,“十二五”期间投资43901万元,拟申请中央投资26341万,地方投资17560万。具体内容详见表“2-2”。下面介绍列入规划建设的其中两个重点灌区的概况。
由省统一规划、设计的韩江粤东灌区建设任务与金平、龙湖、澄海辖内灌区规划建设任务交叉,本规划不述及,韩江粤东灌区建设和改造届时按省规划实施。
㈠ 一八灌区
汕头市澄海区一八灌区工程任务主要是灌溉和排涝,建设内容主要为衬砌渠道63.12km。
1、建设地点及范围
一八灌区位于澄海区南部,区内有广益、澄华、凤翔三个街道和上华镇共51个管区。灌区总人口26.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72万人,现有耕地面积5.9万亩,其中水田3.8万亩,旱地1.35万亩。水稻平均亩产479公斤,年总产量1786万公斤。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是蔬菜,主要水果有番石榴、香蕉、龙眼、荔枝、葡萄等。
2、流域概况
一八灌区位于澄海区南部,属季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高温多雨,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具有优越的农业气候环境。据统计,日照时数22541小时,年平均气温21.2
oC,年平均降雨量1494毫米。雨量集中于4-9月,极易形成春夏之交的旱涝灾害,又易形成春旱、秋旱。同时,受季风影响,夏季常出现台风暴雨灾害,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发展。一八灌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西北至北部的上华镇有山丘,面积约4.0平方公里,其余均属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面标高0.1-2.5米(珠基,下同)。一八灌区境内水资源包括地表径流、韩江客水和地下水,因境内集雨面积小,地表径流量少,而地下水大部分属咸质,开发利用价值不高,水资源需依靠韩江客水源经流供给。
3、建设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