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保障教育的投入。鼓励外资、侨资和民间资本投资高中与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及其他教育领域,建立多元参与、多元投资的新型办学体制。在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扩展高中阶段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贯彻落实国家四部委《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教产合作,支持行业、企业、学术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与职业学校合作。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联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互相沟通衔接,形成比较完善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满足城乡居民多种学习与就业需要。从而提升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
3.弘扬潮汕与侨乡文化,提升城镇发展内涵
--大力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将社会力量办文化纳入文化发展和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积极探索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发展文化的新途径。努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团体,建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机制灵活、优势明显、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产业体系。
--建设富有潮汕侨乡特色的开放型文化体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古迹与文化艺术传统,实现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持续利用。保护、修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文物和城镇旧区风貌,丰富城镇文化内涵,增强城镇文化底蕴,营造具有潮汕侨乡特色的人文环境。积极发展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互补互助,推动公共文化、群众文化、区域文化的进步。
--建立与健全社区文化服务网络。在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性文化服务功能的同时,根据我市实施行政区划及城镇规划调整后的实际,加强三区一县和中心城镇文化设施规划建设,按照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规划建设一批高品味、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旅游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设施,培育相应的群众文化服务网络。
4.加强信息技术与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
加强信息技术与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以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运作机制为目标,加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统一规划,做好应用示范,积极宣传引导,推动电子政务建设;以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和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顺应信息技术的创新趋势和信息化的发展规律,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建设以汕头为中心的粤东城镇群现代信息服务业聚集区;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突破口,加速信息技术应用的渗透和覆盖;坚持以信息化便利市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城市功能,保障城市安全,带动汕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力争到2015年,汕头市信息化总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努力构建全面网络化、高度信息化的“数字汕头”,把汕头建设成为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高、现代信息服务业发达、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国内信息通信枢纽作用突出的城市,为汕头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五)加强合作,建立机制,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1.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完善的区域协作机制
按照平等、协商、互利和共赢的原则,在省的指导下,建立粤东“城市联盟”协调机制。强化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对城市(镇)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加快推动四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融合发展,鼓励通过投融资方式创新、公共服务设施异地扩建等合作;打造四市共享的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平台,统筹安排城市内部交通和城际交通,形成一体化的道路网络。积极推进区域交通设施建设一体化,强化粤东与珠江三角洲及海西地区的交通联系,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重大跨市交通建设为重点,建成内外衔接、便捷高效、城乡一体的区域快速交通网,形成便捷高效的半小时市域生活经济圈,加快推动形成粤东1小时经济生活圈,并与珠江三角洲及厦漳泉地区构筑“三小时交通经济圈”,促进人流、物流的高效流动。加快汕潮揭同城化建设,适时建设以汕头为中心的汕潮揭都会区轨道交通;整合区域主要河流、山体、农田保护区等,建设汕潮揭核心都会区共享共建的休闲绿道系统,建设汕头田心湾,经东山风景区,牛田洋湿地公园沿小北山东麓经汕头农业示范区、揭阳饮用水源保护区,转到榕江向东沿榕江支流枫江经潮州农业保护区、韩江西溪流域、莲花山至南澳岛,全长约330公里,联系汕潮揭三市的休闲绿道。
2.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建立新型城乡协调关系。通过引导人口、产业向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发展,不断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辐射带动城乡区域,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和质量。鼓励人口向沿江、沿海地区集聚和转移;适度提高处于交通沿线且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的重点城镇人口增长速度;积极鼓励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地区的人口逐步向外迁移。加强城际道路连接,促进相向发展,大力推动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各类企业和人口向县城、中心镇集聚发展,增强城镇的集聚功能和吸纳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战略性转移,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加强和完善城乡统筹的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建立全市城乡规划建设监督管理网络,全面落实市管到镇、区县管到村的规划管理要求,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工作。通过统筹区域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建立合理的城乡秩序,协调基础设施的城乡空间布局与建设时序,加强跨城乡区域基础设施的维护与管理,近期重点强化汕头区域性服务中心地位及其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全面覆盖,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全面、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使城镇和乡村都公平地享受到现代文明。
--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认真实施《汕头市效益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围绕大宗特色农产品和农业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结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合作农业、股份制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种养和加工、流通的组织化、市场化、产业化水平。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以五大优势农业区和特色种养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蔬菜、亚热带水果、水产品、禽畜产品精深加工,并鼓励企业利用国内外其他地区原料资源,在本地发展各类专用粮油、食品加工。加强扶持引导,继续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争取建成一批农产品、食品加工专业村镇和专业园区。把发展工业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同发展小城镇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乡镇工业的布局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和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加快向城镇集聚。要改革城乡户籍管理办法,降低有条件的农民到城镇务工创业和定居落户门槛,实现城乡居民就业平等和身份平等,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对全市59个贫困村、8369户贫困户实行定点帮扶,力争至2012年度实现80%贫困户脱贫。继续实施产业化扶贫,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连结山区、老区和贫困农户发展特色种养,增加劳动力就业,带动增收脱贫。
3.抓好试点,全面推进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建设
按照《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粤办发〔2009〕24号)及《广东省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粤建规〔2010〕11号)的精神和要求,积极推进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建设工作。
--坚持科学编制村镇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村镇建设的调控作用,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引领村镇的建设与发展。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合理布局、分段实施的原则,优化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与城市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把城镇社区与农村社区、工业园区与农村园区、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