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五”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徐汇区建设 “体现上海‘四个中心’基本功能,具有突出综合经济优势与科技创新优势、具备独特文化影响力、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居民普遍满意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发展目标,为华泾地区的“十二五”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是区位优势日益突出。华泾地区位于徐汇区最南端,随着铁路上海南站、外环、中环、地铁等交通系统的建设,华泾将成为贯通中心城区和闵行等郊区的重要通道。同时,滨江地区的开发,增强了华泾地区发展后劲。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华泾地区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速快于经济总量增速。都市型工业平稳发展,经济效益稳步上升。现代商贸业发展态势良好,发展能级不断提升。
三是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在建园区与楼宇建设项目将陆续投入使用,新引进的企业逐步进入发展和成熟期;集约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为华泾地区的“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华泾地区“十二五”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商业配套缺乏。除外环线、龙吴路是区域内交通干道外,其他的道路均为配套道路,尚未开通轨道交通,公交线路相对较少,地区内尚未形成便捷通畅的交通网络,居民出行不便。商业设施规模小、服务品种少,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二是人口导入压力大,公共服务能力不足。2010年末常住人口已超过6万,随着人口继续导入,人口总量将急剧增加,预计“十二五”期末华泾地区内实有人口将达到9.5万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面临巨大压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配套服务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十二五”华泾地区将进入服务经济主导发展、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城市化发展新时期。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徐汇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城市化水平为目标,以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推动华泾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围绕徐汇区功能定位,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将华泾地区建成集生产性服务、舒适宜居、生态休闲、传统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生产、生活、生态相宜的新型社区,在推动徐汇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中发挥积极作用。
2、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基本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休闲业和特色商贸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地区增加值年均增长10%-12%,“十二五”期末达到35亿元-37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15%,5年实现翻一番;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3%,达到20亿元;商贸服务业年均增长“13%-15%”,突破200亿元。
社会发展目标:大力提高人口素质,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和居住分布;完善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生态宜居目标: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打造旅游休闲的绿色空间,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辟通、新建道路6条,拓宽快速道路1条。绿化覆盖率达45%,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天数比例达90%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5%,河道水质总体达到V类水功能标准,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比“十一五”期末减少20%以上。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合理规划,科学统筹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生态专项工程、商业商务中心、大型居住区等功能建设,逐步形成“三区一带”(园区、社区、生态区及滨江带)融合发展的区域布局,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一轴两翼布局,推进“三区一带”融合发展
按照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宜的新型社区的功能定位,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推进华泾地区园区、社区和生态区及滨江带的融合发展,提升华泾地区整体形象。
1、一轴:龙吴路社区发展轴
以龙吴路为生活、居住发展轴,引导居住人口、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载体向龙吴路两侧集聚,在北至淀浦河、南至关港的整个区域内建设生态环境良好、公共服务优良的生活居住集聚区。依托华泾商业商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建设,改善华泾地区居住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