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省、市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的比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放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设立安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增加文化强省建设专项资金规模。
五、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一)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新增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农村卫生、社区卫生等薄弱环节。健全基层卫生机构运行补偿机制,不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事、分配、补偿机制和绩效考核、财政保障机制改革。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强中心卫生院服务功能,引导基层群众就近就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服务等方面的功能,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巩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果,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和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按照“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事业,加快民营医院规范发展,努力形成多元化办医新格局。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范药品招标采购制度,建立健全财政补偿机制。严格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制定和实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吸引医药类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推进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二)开展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全面推进以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为龙头的各项教育改革试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编制符合国家要求和我省实际的教育基本标准,开展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加快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合理配置资源,缩小校际差距,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开展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改革试点,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深化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负担,改进考试评价制度。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改革学前教育办园体制,组织实施好学前教育民生工程。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入机制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推进应用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重点建设一批省级示范高校、学科专业和同类高校办学联盟。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扩大教育开放,提升教育辐射力和国际化水平。
(三)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探索人才社会化保障机制,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农民工转移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就业的体制机制。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等社会群体创业,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全面推动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研究制定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配套衔接办法。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企业年金制度,逐步提高养老待遇水平。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推动实现城乡之间、不同制度之间医疗保险关系顺畅转移接续。进一步扩大完善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继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逐步实行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探索建立工伤预防、康复与补偿相结合的现代工伤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积极开展新农保试点,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研究制定新农保制度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衔接办法。健全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教育救助、城乡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加快发展。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完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步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
(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