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服务。重点依托凯迪、中钢安环院、创冠环保、中钢天澄、中油环保、省环科院、武汉循环经济研究院等单位,推行烟气脱硫脱氮氧化物、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特许经营等模式,加快推进环保服务专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强环境监测监管与应急能力建设,加快发展生态效益评价,清洁生产审核,节能环保产品认证评估服务,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价服务,环保技术、管理和信息服务,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服务和环保融资服务等体系建设。
--碳捕捉。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等院校在碳捕捉方面的研发基础,大力推进碳捕捉技术设备研发,初步形成碳捕捉设备产业。在全省选择1-2个大型火电厂开展碳捕捉试点,力争形成全国领先的碳捕捉产业。建设全省性的碳交易平台。
(3)资源综合利用。
--废弃资源循环利用。重点支持谷城再生资源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武汉青山国家环保产业基地、武汉东西湖工业园区、宜昌开发区三峡磷化产业区、荆门高新区、荆门格林美、湖北金洋等省内基础较好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企业及有关科研机构,围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以及餐厨废弃物、建筑废物、道路沥青、废旧轮胎、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推广,着力推进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高效选冶、稀贵金属分离提取、工业固体废物大掺量高附加值利用、废电子电器产品拆解加工、材料分离改性、再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等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装备生产,努力提升产业化水平。
--资源循环化服务。以设区城市为重点,以回收企业和集散市场为载体,整合、改造现有的回收网络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逐步建立餐厨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实现餐厨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服务平台,加快培育一批从事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咨询服务、推广应用的服务机构,积极搭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成果交易服务、信息服务、技术咨询服务、中介服务、金融服务等平台,抓紧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信息交换网络,完善技术交易链服务、原料和产品绿色供应链服务、产业耦合服务、系统集成服务等循环经济服务体系。
专栏3节能环保应用示范重点工程
节能技术改造重点工程:在重点耗能行业推广一批节能新技术、新装备。
高效节能装备及产品产业化工程:支持节能家电、汽车、高效照明产品、锅炉、电机等重大高效节能装备及产品产业化。
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支持共伴生矿产资源、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冶炼和化工废渣、尾矿、废石、建筑废弃物等大宗固体废弃物以及秸秆、废弃木材综合利用。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工程:建设3-5个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利用规模化、辐射作用强的国家级和省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实现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废弃电池、废纸、废塑料等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
再制造产业化工程:建设若干国家级和省级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机床、办公用品等再制造示范企业,实现再制造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在全省选取5-8个城市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实现餐厨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
重点流域及工业污染治理工程:加快大东湖水网、三峡、丹江口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加快烟气脱硫设施建设。
城镇公共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支持一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污泥无害化处理设施项目建设。
(六)新能源产业。
1.总体思路。加快发展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增强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促进新能源装备产业做大做强。
2.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新能源产业初具规模,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80万千瓦,新能源消费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明显提高。以核电装备产业及光伏产业为重点,新能源装备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核心技术,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基地。
3.发展重点。
(1)核电。积极推进我省核电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依托核电项目建设,带动核装备制造和服务产业的发展。重点支持湖北新能核电设备有限公司AP1000核电装备模块化生产与制造基地、中广核集团江夏核电装备产业园、中船重工核电装备制造及系统集成生产基地、东方电气(武汉)核装备有限公司核岛堆内构件生产基地、中核集团湖北核电技术服务基地建设,鼓励省内有条件的企业及科研设计单位进入核电领域。努力增强系统集成能力,在部分核电辅助系统形成工程总包能力,逐步形成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行维护、技术服务的完整核电产业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