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总体目标
到2020年,我区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培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10至20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更换1次;建设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向日葵及蔬菜等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200万亩;打造5至7家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三级种子管理体系,显著提高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二、重点内容
全区围绕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供种保障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
(一) 种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为中心,通辽、赤峰、巴彦淖尔、呼伦贝尔农科院为重点,强化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形成种质资源的异位保存能力,建立种质资源信息化和标准化评价体系,种质资源深度评价并实现免费发放;进一步加大常规稻、小麦、大豆等大宗农作物常规育种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生产上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良品种。大力推进商业化育种,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杂交作物新品种。稳步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良种在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中的比重。
(二) 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
支持大型种子企业建立商业化育种研发中心。鼓励种子企业按照市场化、企业化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整合社会科技与市场资源,与国有科研机构实行战略合作,走“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产业化发展之路,逐步形成商业化育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科研新体制。力争用5至10年时间,造就一支精干高效的种业科技创新队伍,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种子企业集团,强化种子企业在杂交玉米、小麦、马铃薯等商业化育种领域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国有科研机构为种子企业发展提供新品种创新的科技支撑,种子企业为科研机构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开办的种子企业实现“事企脱钩”。
(三) 加强农作物种业人才培训
加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农作物种业相关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支持农作物种子行业专业学科建设,依托农牧业高等院校建立健全种子行业专业学科体系,提升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教学和科普资源,加大农作物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为我区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