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贯彻实施国家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推进我市高技能人才精工工程,以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培训试点工作,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考核及评价制度,全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职业技能开发评价基地。开展“广州市突出贡献技术能手”评选和表彰,积极推荐广州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充分发挥技师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主阵地的作用,继续推进技工院校“273工程”,实施“稳规模、调结构、转方式、促质量”的发展策略,走“高端引领、内涵发展”的办学道路。推进校企合作立法工作,鼓励技工院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新途径。进一步优化技师学院教师队伍,推进国家示范性技工院校、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体现广州特色、领先国内、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技工教育和中高职业教育体系。
3.加强人才国际化建设。推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重点面向海外,引进、扶持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穗创业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进海外人才,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作用突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奖励。加大柔性引进外国专家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聘请外国专家。积极拓展引进渠道,建设招才引智网站,在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发达国家或地区筹建引才工作站。推进外国专家文化交流基地和留学人员广州实习基地建设,创建广州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建设,推广引进国外智力优秀成果,鼓励各类人才赴国外培训。
4.加快培养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根据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的需要,重点引进和培养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务会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重型设备制造、汽车、石化、高端钢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经济重点领域和教育、卫生、政法、宣传思想文化、防灾减灾、社会工作和特殊护理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开展紧缺人才需求预测,建立和完善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发布制度,畅顺引才绿色通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优化我市普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发挥各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建立紧缺人才的全方位、多层次培养体系。
5.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适应我市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竞争的要求,推进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一支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加快培养造就一支与我市社会管理与服务需要相适应的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加快非公有制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快速健康发展。
6.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快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政策法规、服务标准、行政许可、执法队伍等“四个统一”。出台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推动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扶持。加强人力资源服务诚信、服务规范建设,强化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引进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重点扶持龙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打造一批知名的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带动行业整体发展。
7.加强人才共享合作。积极开展中新知识城、天河智慧城、南沙智慧岛的“人才特区”试点工作,并逐步把“人才特区”工作扩展到广州科学城、广州大学城、天河中央商务区、黄花岗创意及网络经济区。推进广佛肇人才合作一体化,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共建人才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深化珠三角人才工作联盟,建立珠三角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发挥我市人才工作在珠三角联盟中的辐射作用。贯彻CEPA(内地与港澳
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粤港澳合作框架协议,鼓励支持穗港澳三地人才交流,与港澳地区互派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与香港的职业教育培训、技能竞赛合作,共同推进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参与世界技能组织的竞赛和活动,以承办世界技能大赛选手集训工作为契机,争取我市集训基地成为国家永久集训基地。
(三)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提升社会保险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