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114.1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28.2%;实现增加值35.51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08.5%;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53%。其中: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9.81亿元,相关从业人员5.75万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实现增加值3.44万元,高于全市人均生产总值3.2万元的平均水平。

  (二)产业构成趋向积极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核心文化层比重增大,2010年实现增加值4.65亿元,同比增长10.8%,占全市法人单位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3.5%;网络文化、休闲文化等外围文化层发展迅速,实现增加值5.76亿元,同比增长13.8%,占法人单位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9.1%;文化用品、设备生产与销售等相关文化产业层继续发展,实现增加值9.4亿元,同比增长22.3%,占法人单位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7.5%。

  (三)产业集聚态势明显

  龙门、小浪底西霞院、汉魏故城和隋唐城遗址等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发展步伐加快。龙门文化旅游园区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在建或拟建的平乐农民牡丹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烟涧青铜文化产业园区、南石山唐三彩文化产业园区等积聚优势逐步显现。

  (四)重点项目不断增加

  在建或拟建的文化项目有洛阳红太阳演艺剧场、3D动漫电影《牡丹》等20余个。依托洛阳新区,开工建设了洛阳广电中心、洛阳市图书馆新馆、洛阳艺术学校新校区和洛阳市豫剧院、洛阳市曲剧团综合演艺中心等项目。

  (五)示范带动作用增强

  推出了10个文化产业示范村,重点开发牡丹画、唐三彩、青铜器等具有洛阳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挖掘、扶持、推介了洛阳宫灯、竹编、剪纸、麦草画、梅花玉、观赏石等民间民俗工艺产业项目。全市各类文化专业村已发展到25个。

  (六)演艺舞台亮点频现

  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周末剧场和基层公益文艺演出活动,每年在新区歌剧院定期举办面向市民的文艺演出50场,组织专业剧团送戏下乡为基层群众开展公益演出400场。每年由中介公司引进演唱会、京剧、舞剧、话剧等大型营业性演出50场以上,成为我市文化市场的新亮点。

  (七)产品市场空间扩大

  组织参加在深圳、义乌、厦门、西安等地举办的文化产业博览会,推介洛阳文化产品走向全国市场。我市工艺美术大师郭爱和创作的《国之中·城之源》大型三彩壁画,作为2010年世博会中国河南馆主题壁画,受到海内外游客关注。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规模小、比重低

  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5.51亿元,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仅为1.53%,其中: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9.81亿元,在河南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总量中仅占5.4%。文化产业规模小,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低,与我市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极不相称。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主导产业不突出,科技含量低,技术层次低,竞争力不强;全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结构散乱,产品单一,产业链短。

  (三)产业环境不活、不优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够灵活,管理部门职能交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落实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运作机制不够健全,真抓真干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对文化产业的引导、激励、服务、监管等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市场要素发育迟缓

  市场主体发育缓慢,龙头企业少,从业人员少,缺乏辐射能力强的产业集聚区,缺乏创新能力强的研发创作机构。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成效尚未充分发挥,民间文化企业规模偏小,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全市法人单位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仅有5.75万人,个体从业人员力量分散,潜力未充分显现。公共机构在扶持文化产业方面投入较少,民间资本未能大量进入文化产业。郑州市近年来每年设立专项资金1亿元,而我市仅为3000万元。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