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完善饮用水安全保障报告制度。建立饮用水水源环境管理档案,定期向社会公布水源水质达标情况,保护区内被取缔、停产、限期整治的排污企业名单,鼓励公众参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各地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突发饮用水水源污染事件,要及时报告相关人民政府和上级环境保护部门,并及时向当地城建、卫生、水利等部门和自来水厂通报有关信息,加大自来水厂处置力度,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四、进一步强化饮用水源地环境污染防治
(十二)加强部门协调配合。自治区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卫生、国土资源、经济和信息化等部门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各地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的实施。联合建立饮用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组织开展饮用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提出饮用水污染防治对策建议。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对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限期拆迁、关闭,清理保护区内的加油站,减少农业面源对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加强对自备井的监管,防止破坏水层结构和扩大地下水降落漏斗等措施,确保饮用水水源地安全。
(十三)推进城镇污染控制。严格控制城镇生活污水、污泥及生活垃圾对地下水的影响。在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的同时,加强现有管网系统改造,防止污水管网渗漏污染地下水。加快区域集中供水设施和管网建设、改造、维护与管理,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体系建设,规范污泥处置系统建设,完善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渗措施及渗滤液处理系统,防止垃圾渗滤液进入地下水。
(十四)强化工业污染防治。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周边及上游产业结构,优先发展节能环保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其他无污染产业。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等排放污水和其他有害废弃物,防范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污染地下水。工业固体废物应运至不影响水源水质安全的区域处理,控制工业危险废物对地下水的影响。对影响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造纸、酿造、化工、制药、印染、制革、冶炼、电镀、矿山等重污染行业进行整治,坚决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落后产能,依法关闭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污染企业。
(十五)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面清除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种植、网箱养殖、畜禽养殖等行为,二级保护区内禁止集约化农作物种植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发展有机农业,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进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
切实加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着力消除各类污染隐患。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对农村现有简易水厂和供水设施的改造,落实各项净水措施,因地制宜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到2015年,完成全区13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和35万生态移民用水安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