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二、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一)着力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围绕建设十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清真牛羊肉、乳制品、羊绒制品、枸杞制品、生物药品、清真食品、粮油制品、葡萄酿酒、脱水蔬菜、果(蔬)汁饮料和马铃薯淀粉等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和多层次转化增值农业资源,培育各具特色的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创新农业发展环境,加快乡村工业化进程,建设乡村工业园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二)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上档升级。围绕建设十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创新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吸引和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嫁接和改造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高科技、外向型和核心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其建设优质原料基地,延长产业链条,开发优新产品,打造强势品牌,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一批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通过集成重组,加快技术革新、产品换代、品牌重塑和管理升级步伐,提高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0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0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200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10家,5亿元-10亿元的10家、1亿元-5亿元的50家。
  (三)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国家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的规范力度,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真正将合作社培育成为统领基地、农户与加工龙头,建立契约化、规范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按加工企业和市场消费的需求组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牢固的“供应链”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及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2015年,全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500个,其中国家和自治区级示范合作社250家。
  (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管理升级,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有机肥料、新型饲料加工等农村新兴工业;发展农业物流、乡村物业、机电维修、家政服务、劳务中介等农村新兴服务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着力培养新生代产业工人,培育劳务品牌,把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
  (五)加快提升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垦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宁党发〔2009〕9号),突出发挥农垦土地资源丰富、产业集中度较高、技术相对密集、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竞争力强等优势,加快农垦粮食、畜牧、水产、葡萄、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做大做强农垦龙头企业,打造农垦名优产品和强势品牌,在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精品农业、节水农业等现代农业产业形态发展上作表率。
  三、加快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增强科技支撑
  (一)加速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以自治区现有农、科、教机构和队伍为主体,推行院地合作、所县合作、农企联合等产学研结合模式,加强同国内外农业科研院校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在加强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所有制的科技创新团队和示范推广团队,打造创业、创新、创优平台。按照不同产业、不同层次、不同模式高起点、高标准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设施的研发、引进和示范推广,切实提高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到2015年,高标准建成12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0个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85%以上。
  (二)加速农作物和畜禽品种更新换代。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为重点,加快粮食及特色优势作物的新品种选育、引进和地方优势品种的提纯复壮,优化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大力实施畜牧水产良种工程,建立健全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优质化率达到9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单产提高8%以上;马铃薯专用化率和脱毒化率均达到85%;奶牛单产提高到6700公斤以上;肉牛、肉羊良种化率分别达到75%和95%,水产良种化率达75%以上。
  (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的有利时机,加快农机装备升级换代。引黄灌区加快推进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提高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和特色产业机械装备水平,重点推广玉米收获、水稻育秧插秧、植保机械,大力推广耕地深松、化肥深施、激光平地、秸秆还田等机械。中部干旱带和南部黄土丘陵区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大马铃薯、牧草种收机具和饲草料加工机械的装备推广力度,积极开展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示范,建设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积极发展蔬菜移栽、大棚微耕、节水灌溉等小型园艺机械。到2015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800万千瓦,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达到70%以上。
  (四)加快培养新型农民。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建立健全培训网络,创新培训方式,加大各级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以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为抓手,对20万农民进行科技强化培训,建立10万个科技示范户。实现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优势产业都有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的致富能手。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每年培训10万人次。到2015年,全区农村各类实用人才数量达到14万人。
  (五)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和“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使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重点培养行政管理人才、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和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切实把人才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十二五”期间,对农业行政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管理干部定点、定向轮训一遍;全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8000人以上,农业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10:30:60。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完成3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21个自治区级8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实施“千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规模,建立健全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复垦长效机制。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开展以沟道清淤、渠道砌护、畦田建设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全面推进有机肥还田和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切实加强地力建设,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到2015年建设旱涝保收基本农田示范基地150万亩。
  (二)加快土地开发与整理。实施后备资源区的土地开发项目,特色农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设施农业土地整理项目;通过土地平整和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对项目区沟、渠、田、林、路、庄进行综合规划整治,扩大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2015年,土地开发整理面积194万亩,新增耕地47万亩。
  (三)加快现代节水型灌区建设。围绕“三大示范区”建设,继续实施青铜峡灌区、沙坡头灌区、固海扬黄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继续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盐渍化改良,进一步完善引黄灌区防洪、灌溉、排水工程体系,加快实施百万亩库井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大力推广小畦灌、沟膜灌、控制灌溉等节水灌溉方式;积极推进滴灌、喷灌等节水新技术,创新穴灌、点灌、注水灌等灌溉模式,实现节水增效。2015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
  (四)加快低洼盐碱地治理。加大银北地区种草养畜、以渔改碱的改良盐碱地示范力度,通过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每年改良种植20万亩。五年内,发展低洼盐碱生态渔业基地30万亩。
  (五)加大高标准机修梯田建设力度。南部山区新增高标准机修农田132万亩,基本实现坡地梯田化和人均3亩旱作基本农田的目标。
  五、加强农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以国家农业标准及其相配套的生产技术规程为主体,以地方农业标准为基础,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制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规范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自治区、市、县三级配套、互为补充,常规检测与快速检测相结合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层级功能划分,自治区级检测机构为认证服务,市县级检测机构为市场准入服务,基地、超市、企业的检测点为生产过程监督服务。强化优质农产品认证和监管,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地理标志产品认定、登记、保护为支撑,以绿色、有机农产品为补充的“三品一标”认证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和投入品监管制度,积极推进“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
  (二)建立健全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检测手段,健全信息发布系统,加强“农超对接”,发展农资链锁经营。特别是适应鲜活农产品外销流通的需要,提高产地商品的集散能力,加强“田间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打造集检验检测、预冷、分选、包装、冷贮运销为一体的冷链物流中心。加快农产品流通无形市场的培育,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出去”,同全国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全国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拓宽销售渠道,巩固目标市场,实现市场共享;大力发展链锁经营和集中配送等现代营销业,不断提高直销直供、地产地销能力;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提高农产品的外销能力。
  (三)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信息化体系。以“宁夏农业信息网”为核心,加快建立宁夏数字“三农”信息库,形成纵横相连、上下贯通的“三农”信息交流平台。在村村通宽带的基础上,加快农村“三电(电话、电视、电脑)”配套建设,实现农业信息区、县、乡、村四级互联互通,实现批发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经营大户网上信息发布和农产品交易;完成农村中心社区宽带延伸和户户上网工程,实现农民远程教育和网上培训;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专家智能系统,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提升“12316”、“联通新时空”、“移动农信通”等农信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智能农业”和“精准农业”试验示范,以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
  (四)建立健全农牧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按照气候分区或流域面积,新建一批市、县级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控中心,加快完善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促进生物农药、天敌防治和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等“绿色”植保技术推广的利益驱动机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绿色”品质和竞争力。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完善动物及其产品检疫检验基础设施,健全动物免疫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加强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兽药饲料监察体系。建成自治区动物疾控中心和兽药饲料监察所综合实验楼,完成市县级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认证。
  (五)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抓住国家启动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历史机遇,加快县、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机制,改革服务方式,建立示范基地,延伸村级服务。大力培育民营农业科技研发和服务企业,扶持民营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和示范推广服务,引导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农民技术员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实体,构建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型企业为补充,农业科研、教学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同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
  (六)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加强市、县两级农业综合执法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执法水平,规范执法行为,增强农业综合执法公信力,保障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到2015年,市、县两级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配齐必要的取证、储证、鉴定设备和装备;建立农业综合执法监管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综合执法体系与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加强农业法律的宣传普及,不断增强农民群众遵法守规的自觉性和鉴别非法行为及伪劣产品的能力;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农资经营户的培训和认证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执法的规范化水平,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