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统筹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重点支持跨学科研究、综合研究和战略预测研究,构建团队协同攻关与个人自由探索并重的研究项目体系,大力提高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努力培育学术精品和传世力作。
(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应用,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大力开展决策咨询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五)适应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强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条件支撑体系,全面提高保障水平。
(六)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批功底扎实、勇于创新的学科学术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青年拔尖人才,构建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强统筹规划,创新思路办法,拓展交流途径,健全合作机制,有选择、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增强贵州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力。
(八)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经费管理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系,为学术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九)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制度,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相结合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二、重点建设内容
(一)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研究宣传,在服务贵州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高校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支持教师参加全国工程教材培训,建立省和高校分级培训体系,对工程教材所涉课程的任课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培训。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贯彻落实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规划》,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特别是中青年理论队伍建设。
(二)实施贵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工程。一是完善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根据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求,重点支持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发展一批新兴、交叉和边缘学科,建设一批填补贵州空白的学科、扶持一批急需的弱势学科,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凸显特色和优势、布局合理的学科结构。二是重点打造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群。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指导和引领作用,重点扶持基础学科,切实加强地方和民族特色学科,努力建成一批处于全国前列、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点、地方特色、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立足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围绕特色,突出重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与文化学、社会学、法学等优势学科为突破和引领,力争到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贵州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群。三是完善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支撑体系。大力推进国家重点学科、省级特色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支持学科、校级重点学科、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学科建设政策、经费支撑体系;大力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博士点建设,到2020年争取2-3所高校取得哲学社会科学博士招生和博士学位授权资格,逐步完善我省高校以博士点为引领、硕士点为基础、学士点为土壤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人才支撑体系;设立学科建设科研项目、支持相关学科教材编写、建立健全研究基地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不断完善学科建设科研支撑体系。实行重点学科建设绩效评估和动态管理,完善竞争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