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一步完善职业病防治管理体系
根据自治区职业病防治地方法规、实施办法,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进一步完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防护性能评价、职业健康监护与职业病诊治等技术标准和规范。
(三)制定有利于职业病防治的政策措施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工艺、材料,有效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用人单位、行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组织宣传、普及清洁生产知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职业病防治检测分析设备、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装备及职业病防治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运用财政、税收、土地、信贷等经济手段,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
(四)确保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
用人单位用于预防和治理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卫生检测、健康监护检查和职业卫生培训等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生产成本中据实列支。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有关政策落实职业病防治补助政策,在预算中保证必需的工作经费,人民政府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投入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随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职业病防治工作,重点支持高危行业职业病危害和重点职业病综合治理工程、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和监管能力建设。
(五)健全职业病防治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职业病防治监督管理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依法认真履行职业卫生监管职责。对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职业病防治工作职责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员和负责人的责任;对因失职、渎职导致重大职业病危害事件发生的,或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社会影响恶劣的,要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认真履行我国已经批准的有关职业卫生国际公约。不断扩展合作渠道,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职业病防治国际合作,及时掌握国外职业病防治发展情况,加强国际信息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成果,推动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与国际接轨。
五、监督、考核与评估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应根据本规划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当地职业病防治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职业病防治考核、评估体系,同时通过自查、抽查、中期评估、终期评估等方法,对规划目标实行年度考核、评价,督促、指导各项规划目标的贯彻落实。市、县区应逐年进行自查,做好年度总结。自查方案自行制定,并向当地人民政府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提交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