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苏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为“十二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与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的要求相比,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与全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有待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比较薄弱,城市、乡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尚不完善,多部门联合、常态化的防灾减灾机制有待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绿色通道尚未建立,突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不足,社会参与程度不高,公众自助自救能力不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有待深入。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待加强。气候变化业务框架、标准和规范等尚未完全建立,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研究还不够深入,气候变化监测能力和影响预估水平不高,气象工作在江苏经济布局、农业生产、城镇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中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作用尚未有效发挥。
满足地方需求的气象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现有综合气象观测布局尚欠合理,适应江苏现代农业、城市群、海洋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及灾害影响关键区的气象观测网络仍不健全,自动化水平不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精细化程度和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不够,还不能满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气象科技创新和协调发展能力有待增强。江苏气象科技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气象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有待完善,气象预报预测与服务等关键技术研究尚待加强。南北区域发展差距依然存在,省级、苏北气象台站基础设施业务承载能力仍很薄弱,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亟待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推动科学发展,服务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建设气象现代化体系”为主线,按照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构建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江苏气象现代化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江苏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建设美好江苏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站在国家和江苏发展大局,坚持气象事业公益性的基本属性,以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需求为宗旨,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努力提高气象服务于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大力发展具有江苏特色的气象事业。
坚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跟踪世界先进水平,赶超国内前沿,高起点、高效益推进气象现代化进程,加快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提高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能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以一流成绩走在全国前列。
坚持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紧紧围绕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及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加强科技和管理创新,扩大开放合作,研发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推进江苏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把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推进国家气象事业与地方气象事业协调发展,统筹做好气象业务、科技、人才、体制机制及文化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江苏气象事业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满足我省地方需求和国家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江苏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支撑能力明显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更加准确,气象服务领域更加广泛,气象工作与建设美好江苏的需求相适应,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居全国领先水平。再经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基本建成,部门间应急联动防御机制得到有效落实。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步降低。
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气候变化监测、影响评估、气候资源有效利用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为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供更有力的气象保障和科技支撑。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手段不断完善、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
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进一步完善,预报时效得到延长,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得到提高。
现代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网基本建成。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成,基本实现全天候、多要素、高时空分辨率的连续自动观测。沿海、沿江、湖泊、城市、交通干线等重要区域的专业气象观测网络基本建成。
现代化的通信网络与装备保障体系全面建成。气象信息网络安全运行和信息共享能力提高,气象数据处理能力增强。省、市、县三级气象装备保障体系建成,气象装备运行稳定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