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力打造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钢铁等材料、电子信息及农产品加工四个支柱产业。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整车重点发展黄海汽车品牌。继续保持公交客车优势,加快发展快速公交及旅游客车等高端产品,大力开发以电动客车为主的新能源客车,积极增加SUV、皮卡车、专用车及重卡车产量及品种。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车桥、锻钢曲轴、增压器等优势产品,围绕沈阳、大连等地整车开发生产配套零部件,引进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项目。
--钢铁等材料工业。重点发展高品质特钢、精品不锈钢板及高强度冷轧板等高端钢材品种,力争首钢集团含硼特钢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本钢集团不锈钢冷轧二期及高强钢冷轧等项目,加快引进特种钢项目。积极引进石化深加工项目。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硼镁化工新材料,加快凤城硼铁综合利用及硼化工基地、宽甸硼深加工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钛合金、硅新材料等产品。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分立元器件、汽车电子及软件开发等。加快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以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等产品,形成全国重要的电子制造基地。依托美国哈曼国际工业集团制造基地,建设高端汽车仪表及专业音响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与自动化管理系统。加快发展软件产业,积极打造东北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
--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粮食、水产品、果蔬及肉食等精深加工。积极推进帕斯特谷物大豆加工二期、力确美农产品加工等项目。提高优质稻米等优势产品深加工水平。重点发展优质水产品、小浆果、食用菌及中药材等产品的深加工,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肉禽加工骨干龙头企业,形成饲养、屠宰及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2.扶持壮大仪器仪表、专用设备制造及纺织服装三个优势产业。
--仪器仪表。重点发展流量表、智能仪表、医疗设备及器械、分析检测仪器、自动化控制系统及设备、光学仪器等,建立国家级检测中心。流量表、智能仪表重点发展智能电磁流量计、热式(气体)质量流量仪表等产品。医疗设备及器械重点发展钼靶X射线乳腺机、医用超声波诊断机、等离子体灭菌器等产品。分析检测仪器重点发展X射线检测及探伤机、工业在线检测气相色谱仪等产品。自动化控制系统及设备重点发展可编程控制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光学仪器主要发展数字化影像测量仪、激光测厚仪器、X射线衍射仪器。以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为依托,力争引进200-300家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仪器仪表企业,形成国内重要的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地。
--专用设备制造。重点发展电气、石化、造纸、包装及风电等专用设备。建设集科研、检测、制造于一体的国家级智能电网产业基地。不断提升造纸、包装及风电成套设备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快环保磁力泵、输油泵、胶囊生产线及小型数控机床等专用精密装备发展,打造辽宁精密装备生产基地。
--纺织服装业。重点发展粘胶纤维、无水印染、新型柞蚕丝面料、品牌服装代工等。完成丹东化纤的异地迁建,建设化纤造纸一体化工业园区。围绕阿迪达斯、保罗等名牌服装的代工,引进原辅料配套企业,力争将前阳纺织服装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品牌服装生产基地。组建无水印染产业联盟,形成无水印染技术研发、设备、印染、面料等完整的产业链,打造中国无水印染研发及生产示范基地。
3.培育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及新能源三个新兴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节能环保类机械、电子设备等。抓好东港再生资源加工产业园、环保产业园等的建设,形成区域性大型资源回收利用基地、节能环保类机械、电子设备等生产基地。提高硼泥综合利用水平。
--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品、生物技术育种及海洋产业。发展以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的生物制品,开发新型药用包装材料。以改良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技术育种为重点,形成初具规模的生物技术育种产业。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以核电、潮汐发电和生物质能源等为主的新能源,开发醇基燃料和蓄能超级电容等产品。积极推进核电、生物质等新能源重点项目建设。
(三)县域经济。
以县域经济建设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到2013年,实现全市县域经济第二个倍增计划,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比2010年翻一番,“十二五”后二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到2015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东港力争进入全国百强县前五十强,凤城进入全国百强,宽甸力争进入全省十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依托资源优势建设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即优质稻米、海淡水精品养殖、干鲜果品、畜牧养殖和特色林下产品基地。大力推进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发展,积极发展创意农业,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抓好“菜篮子”工程,增加政府投入,稳定现有蔬菜面积,开发新的蔬菜基地,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保证安全,保障全市蔬菜供应。到201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70亿元,年均增长10%。种植业基本实现无公害化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到80%以上,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率达到30%。三个县(市)区各形成一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特色农业产业。
--大力推进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充分发挥各地资源、区位、产业等优势,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吸引产业集聚,培育形成装备制造、矿产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各县(市)至少形成一个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重点打造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竞争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优质稻米、草莓、树莓、蓝莓、板栗、柞蚕、杂色蛤、林蛙、柱参、短梗五加、辽五味、中华蜂、池沼公鱼、河蟹等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重点,着力打造丹东特色农产品品牌。到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00户,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8%。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0户,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0户。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0户。农产品出口创汇10亿美元。
--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农村能源、乡村公路、农村邮政、环境整治、中小河流治理、农村信息等公用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国家边境重点地区开发开放和“兴边富民行动”、“一事一议”奖补等扶持政策,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件,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贫困村脱贫。
(四)城区经济。
充分发挥城区人口密集和生产要素集中的优势,以都市型工业和服务业集聚区为发展重点,全面提升城区经济实力,努力实现城区经济在全省的位次前移,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