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水平全面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7%,累计达到100亿美元。引进内资项目到位资金年均增长36%,累计达到5000亿元。到2015年,外贸出口总额达到46.5亿美元,年均增长20%。临港产业园区(新区)、东港、前阳和大孤山四大经济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39%和40%以上。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高,传统产业普遍升级,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51:42。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以上。
--地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城镇建设,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地区常住人口达到300万人,地区城镇化率达到70%。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明显加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率均达到省要求。森林覆盖率达到67.5%。
--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地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80.9万人,积极推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6%,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6%,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四、发展重点
(一)沿江沿海经济带建设。
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强度投入、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以率先发展、快速崛起为目标,以临港产业园区(新区)、东港、前阳、大孤山四大经济区和城市东部经济带建设为重点,逐步把沿江沿海一线打造成产业集聚带、城市旅游带、和谐生态带。到2015年,四大经济区建成区面积150平方公里,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00亿元,年均增长3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亿元,年均增长38%。
--临港产业园区(新区)。按照建设丹东市未来行政、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的功能定位,发挥沿江临海优势,依托丹东港,以临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把临港产业园区(新区)建设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产业发达、环境优美、人文荟萃、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宜居新城。积极发展临港工业,扩大钢铁、大豆加工产业生产规模,积极推进船舶修造基地建设。以黄海汽车为依托,以整车为主攻方向,以新能源汽车、发动机为重点,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把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环保产业园打造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国门湾中央商务区、国际会展中心、口岸物流园区、软件产业园和视光产业园。打造沿江旅游观光休闲带,形成以金融、物流、软件、旅游、会展和房地产等产业为重点的全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聚集区。
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年均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200亿元,年均增长3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亿元,年均增长36%。
--东港经济区。充分发挥沿海临港优势,以再生资源加工、风电设备制造和食品加工等产业为重点,建设形成全市重要的产业集聚区。积极利用国家支持政策,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打造东北最大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以风电整机为主攻方向,以大型环锻件为支撑,积极发展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形成全国重要的风电设备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海洋渔业的优势,大力发展以海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食品工业。加大东港老城区建设改造力度,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加快建设滨海西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万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40亿元,年均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000亿元,年均增长3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亿元,年均增长35%。
--前阳经济区。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发挥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和物流业为发展重点,以强化城市建设为支撑,建设形成丹东东港同城化的中心连接带。纺织服装业要以服装为龙头,以品牌代工为支撑,积极引进服装转移企业,形成面料生产、服装加工和贸易一体化的纺织产业体系,打造东北较具规模的纺织服装基地。大力发展食品工业,重点扩大乳业、稻米加工、海产品加工和宠物食品等生产规模。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打造造纸烘缸、物流设备等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物流业,加快建设物流园区和国际小商品城,打造东北东部物流基地。积极利用哈工大的人才、技术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哈工大产业园。
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0亿元,年均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累计400亿元,年均增长4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亿元,年均增长48%。
--大孤山经济区。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以打造北黄海重要的重化工基地、现代化港口、滨海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建设成为北黄海新兴的经济区,连接大连的重要战略节点。以大孤山镇为依托,大洋河东岸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西岸建设休闲商务区。全力推进海洋红港区建设,首期工程2个通用泊位和1个20万吨矿石码头在“十二五”中期形成吞吐能力。依托海洋红港区,加快启动大面积填海造地工程,形成120平方公里港口和产业区用地。加快发展钢铁、石化、造船等重化工产业,重点抓好百万吨特钢、化纤公司异地迁建等项目。积极培育铸造产业,形成以阀门为重点的铸造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以精品渔业为依托的食品工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改造提升大孤山、大鹿岛、獐岛等旅游设施水平,建设以“辽东第一古镇”为主打品牌,以海岛、温泉、寺庙文化为主要特点,集观光、度假、休闲、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东北著名旅游目的地。
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20万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0亿元,年均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累计450亿元,年均增长4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亿元,年均增长51%。
--城市东部经济带。重点发展区域30平方公里。依托沿江优势,加快九连城、虎山、太平湾等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公共设施一体化。坚持开发保护和利用并重的原则,以九连城整体开发建设为牵动,以高档居住、高端产业、观光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建设以软件外包、动漫制作、体育休闲、教育培训、科研开发等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加快东北亚商贸城建设,加大连锁超市、文化观光旅游、康体健身、休闲娱乐业的招商力度,打造城市东部新商圈。
(二)工业经济。
坚持新型工业化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工业经济总量扩张和结构优化为目标,实施工业企业提升、项目、产业集群、海外并购及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等“五项工程”,全力打造汽车零部件、钢铁等材料、电子信息及农产品加工四个支柱产业,扶持壮大仪器仪表、专用设备制造及纺织服装三个优势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及新能源三个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