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累计安置就业31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到2010年,全地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73.4万人,全地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95万人,全地区参加失业保险26.7万人。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638个,取得科技成果263个,获得授权专利1442项。全市现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个,省级24个,市级28个。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实现一个乡镇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目标。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27.6万平方米,异地新建了丹东二中、四中、职业中专等项目。新建了黄海明珠丹东塔。改造了抗美援朝纪念馆和市博物馆。启动了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建设工程。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初步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率为95.3%,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50元。新建和改扩建了市第一医院、第三医院、中医院和三县(市)中心医院等工程。全市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2717张,每千人拥有床位5.24张。民族宗教、民政、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国防教育、安监、防震减灾、保密、档案、信访、公检法司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新成就。大力倡导和践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连续6年获得“双拥模范城”称号,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有了新提高。
“十一五”期间,新建城镇住宅1100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3平方米。实施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安置居民近2万户。新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2000余套。183个村通油路1385公里,提前一年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36元,年均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40元,年均增长14.8%。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基础设施项目最多、对外开放成效最大、民生工程推进最好的时期。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始终徘徊在全省靠后的位置,对全省的贡献率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不突出,工业对全市经济牵动力不强;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拉动能力较弱;城镇居民收入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公用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城市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时期着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国际环境。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资本、产业、技术流动趋势更加明显,全球和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二)国内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经济发展动力仍十分强劲。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成为新的经济活跃区,区域经济合作势头强劲。在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基础上,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省正处于加快全面振兴的重要时期。
(三)我市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第一,特殊的开放形势必将形成加快发展的巨大牵动力。新建中朝鸭绿江大桥已开工建设,其周边区域的开发开放也将提上日程。作为连接朝鲜半岛与辽东半岛的核心枢纽,我市特殊的开放新优势逐渐明朗,由此产生的影响力、牵动力日益显现,我市正在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的热点地区。第二,完备的基础设施将形成加快发展的巨大支撑力。“一个机场、两座跨境大桥、两大港口、三条铁路、四条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将在“十二五”时期集中发挥作用,这对于我们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量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大力发展沿江沿海经济和临港产业,进而打造国际化港口城市,都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三,“十一五”时期我市固定资产投资2000多亿元,一批项目将陆续进入投产达产期,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四,广大干部群众渴望发展的愿望和激情将形成加快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全市上下形成了政通人和、争先发展的良好氛围,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但也存在一些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制约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集群不发达,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才竞争更加激烈,资金不足、用地指标短缺的矛盾突出;节能减排任务更加繁重,重大基础产业项目建设还受到一些因素约束。
“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将是丹东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实现赶超的黄金发展期,也是丹东经济发展的腾飞期。
三、总体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全市总体发展水平进入省内先进行列,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战略定位。
立足北黄海,依托沿江沿海经济带,把丹东建设成为辽宁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辽宁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国际化港口城市和“文明、生态、繁荣、富裕”的宜居佳地,构建大气秀美的新丹东。
(三)空间布局。
以沿江沿海经济带为重点,加快开发建设临港产业园区(新区)、东港、前阳和大孤山四大经济区,成为丹东新的产业集聚区。
做大新城区,尽快形成中心城市功能。
做美老城区,全面提升城市品位。
适度北展,打造金山、五龙背、东汤旅游休闲度假区。
适当东扩,打造九连城、虎山、太平湾高端服务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发展壮大凤城、宽甸两大经济板块,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的重要区域。
(四)主要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到2015年,达到1800亿元,力争达到2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达到78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8%,达到275亿元,力争达到3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五年累计6200亿元,全口径力争达到10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