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四、城镇化发展格局
  按照推进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以主体功能区划分为基本导向,遵循城镇发展客观规律,构建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城镇体系,促进城市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布局。
  (一)推进“一带一圈一群”城镇化战略布局。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集聚经济和人口的潜力,重点推进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皖北城镇群城镇化发展,推动“带圈群”内部城市间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群发展态势。
  皖江城市带。该区域是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具备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的潜力。未来5年,以长江为轴,以合肥、芜湖、安庆为区域中心城市,以马鞍山、铜陵、池州、滁州、宣城为重要节点城市,加快江北、江南两个产业集中区城镇化步伐,协调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推动沿江城市跨江合作和联动发展,成为我省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主体、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合肥经济圈。该区域是我省重点开发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5年,进一步强化合肥市集聚辐射能力,推动淮南、六安和桐城三市向合肥集聚发展,在全省率先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市场体系一体化,成为引领我省城镇化进程、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圈品牌。
  皖北城镇群。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弱,但区域人口密集,推进城镇化任务十分紧迫。未来5年,依托现有基础,加快建设蚌埠、阜阳两大区域中心城市,支持淮南、淮北、宿州、亳州加快发展,推动有条件的县城和中心镇发展成中小城市,实现城市点状发展,打造以大中城市为主体、各具特色的城镇群体,成为推动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该区域是重要的生态主体功能区,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促进人口向黄山、六安市区和重点县城集中,提升城镇品质,突出生态和文化特色,成为全国重要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世界知名的旅游观光度假胜地。
  (二)优化城镇体系。
  形成和完善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其他设区市为节点、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推进各类城市合理布局、彰显特色、协调发展。
  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强化合肥、芜湖、安庆、蚌埠、阜阳、黄山六大区域中心城市在安徽城镇化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显著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合肥市。强化合肥作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打造长三角新兴中心城市,努力建成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芜湖市。强化在皖江开发开放中的龙头地位,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
  --安庆市。打造全国重要的石化和轻纺产业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蚌埠市。巩固提升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光伏、生物、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基地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增强辐射带动力,建成皖北区域中心城市、带动皖北崛起的增长极。
  --阜阳市。强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造新兴能源和煤化工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努力建设成为带动皖西北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
  --黄山市。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强化在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核心地位,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全国重要的休闲产业基地和会展中心,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
  发展壮大其他设区市。充分发挥设区市在集聚经济和人口、带动县乡发展的核心作用,统筹资源配置,在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重大项目和资金等方面,支持各市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或若干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各市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承载能力,成为集聚周边地区人口的高地。积极发展城市特色文化,塑造城市精神,显著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各市开放开发,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动城市经济实力、承载能力、服务水平和品牌形象上新台阶。
  支持县城提质扩容。充分发挥县城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作用,科学确定县城发展定位,实现特色发展。按照规模适度、分区合理、功能健全、环境整洁的要求,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推进县城规划建设。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和对农村经济的带动能力,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县城集中。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城按照城市架构规划建设,打造一批县级市。
  积极培育特色镇。坚持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相结合,鼓励小城镇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工业、旅游休闲、农副产品加工、物流商贸等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按照市政标准改造和完善小城镇通信、道路、给排水、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继续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加快小城镇综合改革。充分利用国家重点镇、国家发展改革试点镇、省重点中心镇、扩权强镇试点镇、产业集群专业镇的政策叠加效应,支持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做大做强。
  促进城市融合发展。按照科学有序、先行先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要求,探索城市融合发展新模式,积极支持芜马、铜池、合(肥)淮(南)、淮(北)宿(州)等一体化、同城化,促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推动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提高整体竞争力。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