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打造服务品牌,建立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加快整合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推动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统一灵活的市场运行机制。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建立监测体系和监管体系,加快法制化建设。
3.建立健全失业预警、预防和调控机制。建立完善失业保险、失业统计和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制定应对预案,完善就业与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加强预警预测,及时准确监测企业岗位变化情况,将失业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鼓励企业履行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规范企业规模裁员行为。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缩短失业周期,分散失业风险。
(七)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1.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2%。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90%。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管理,建立统一的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加强和创新劳动关系协调三方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2.深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逐步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合理较快增长,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
3.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机制建设。加强劳动保障日常巡视检查和专项监察,建立预防预警机制。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提高监察执法效能,农民工工资清欠率达到97%以上。完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实施动态分类监管。健全覆盖自治区、市、县和街道、乡镇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推进监察机构队伍标准化建设。
4.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协商调解机制,推进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化解劳动纠纷。建立健全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应急调处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体制机制,仲裁结案率达到92%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层层分解就业目标任务,制定考核评价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把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等就业重点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责任综合考核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