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沈阳市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建设4-6个东北地区的医疗技术中心,争取5年内形成10个达到国内先进技术的优势科系。急救分中心总数达到9个,急救站总数达到24个,市区内急救半径力争达到5公里以内。
  重点项目:
  按照国家及省、市医改工作的要求,逐步增强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和功能建设,对功能不全或无法满足功能要求的单位进行改扩建。
  完成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医院建设,将市一院建成东部医疗中心。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盛京医院及省医院为依托,建设沈阳南部区域医疗服务中心。浑南地区建设1所高标准的国际医院,再搬迁1所市属三级综合医院至浑南。
  统筹规划市疾控中心、中心血站、市紧急救援中心等市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沈阳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整体效能和水平。
  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康复及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实施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病房综合楼、市老年养护中心改扩建项目,满足城乡群众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心理保健等综合健康需求。
  加强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推进市胸科医院新建结核病房楼、第六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项目建设。
  实施沈东、沈北、沈西、浑南4个急救分中心和兴华、陈相、于洪新城3个急救站建设项目,建立沈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和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实施市五院等市属医院综合医疗基础设施和医疗环境改造,全面加强眼病治疗中心、肛肠疾病治疗中心、口腔疾病治疗中心、中毒救治中心、口腔疾病治疗中心等各具特色的专科医院建设。

第八节 文化名城

  一、规划目标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深入挖掘与展现沈阳清前文化、民国文化和工业文化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拓展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范围与内容,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与软实力,打造国家知名的文化名城。
  二、主要任务
  重点加强特色风貌街区、博物馆与展示馆、开敞空间等方面的建设。
  (一)特色街区建设。
  以方城、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为重点,继续推进铁西工人村、和睦路工人村、慈恩寺地区、西塔地区、北市地区、回回营地区等8处特色街区建设,形成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特色风貌及地方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同时结合铁西、大东等地区工业厂区的搬迁改造,建设以展现工业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方城地区以清前文化为主体、民国文化为补充,强化整体历史风貌建设,发掘传统老字号。中山路地区以展现近现代建筑风貌为核心,完善座椅、标识、绿化等环境设施,补充强化特色商业功能。铁西工人村、和睦路工人村以建国初期苏式居住风貌及院落空间为核心,改善基础设施,弘扬沈阳的劳模精神。慈恩寺地区以佛教文化为主体,强化整体历史风貌建设,突出以庙会为核心的民俗活动。西塔、回回营地区分别以朝鲜族文化、回族文化为核心,突出民族特色餐饮及民俗活动。北市地区以传统民俗活动为核心,以庙会为依托,发掘传统手工技艺,开展民间演艺活动,鼓励传统老字号的发展。在工业厂区搬迁改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工业生产构筑物、淘汰的生产设备以及工业产品等工业遗产,改造利用已有的工业厂房,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二)建筑保护与利用。
  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结合城市绿地及公共设施建设,加强对鼓楼遗址、英美烟草公司旧址、奉天海关总署旧址、工业展览馆等具有地方特色及重要价值的历史建筑及遗址的保护,扩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
  结合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拓展保护与利用模式,在不改变保护建筑主体特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商务会馆、高档会所、特色餐饮、精品店等特色产业。修缮文物建筑,改造利用东三省总督府、奉天省议会大楼、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旧址、汉卿体育场旧址、侵华日军警官宿舍旧址等建筑,实现建筑保护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三)博物馆与展示馆建设。
  将专题博物馆与综合博物馆相结合,采用改造利用保护建筑和新建建筑等多种方式,建设丰富的多元文化展示空间。
  规划重点建设6处博物馆与展示馆:改造新乐遗址博物馆;扩建铸造博物馆为工业博物馆;利用帅府西侧红楼群,扩帅府博物馆展示规模;利用东北讲武堂旧址、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建设专题博物馆;利用北市地区的中山大戏院旧址、手工业俱乐部旧址等老影剧院建设关东民俗展示馆。
  (四)开敞空间营造。
  通过设置体现沈阳历史文化的名人雕像、景观雕塑、遗址标识等小品的形式,增强城市开敞空间的文化属性,形成由文化主题公园、文化主题广场、特色文化景观长廊等共同组成的城市文化体验空间,提升城市凝聚力与市民荣誉感与归属感。
  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的建设,标识九门遗址、努尔哈赤逝世地等各类遗址、遗迹及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改善和提升东塔、南塔、北塔法轮寺、西塔延寿寺、太平寺等保护建筑周边环境。

第九节 农村基础设施


  依托新城、重点镇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的统筹和协调发展。
  基本建成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以安全、高效、清洁为重点的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以统筹城乡供水安全为核心的水资源保障体系,以生态城乡为目标的自然和谐环境体系,大幅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确保城乡运行安全,提高县域经济运行效率,满足农村社会发展,引导城乡空间布局优化,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交通系统
  按照乡镇总体规划、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规划的要求,完善农村路网建设。加强交通设施建设,90%以上的乡镇应建设等级客运站,60%的行政村应建设招呼站(候车亭)。
  完善县级路网结构,提高主要公路干线等级,县级公路应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乡级公路及行政村公路达到四级及以上标准,全面提高农村路网的通达程度和通行能力。加强农村客运站建设,建立以县城为枢纽,以乡镇为结点,以县城、乡镇、村道路为纽带,连接到行政村的客货运网络系统。
  二、生态环境
  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控制农村污染。全市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80%的乡镇全部达到市级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标准,50%村庄达到省级生态村建设标准。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农村卫生户厕基本普及。
  重点项目:
  建设13座垃圾处理厂。
  三、能源系统
  加大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建设力度,优化农村用能结构,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推广太阳能、沼气、生物能等新型能源,适当增加液化石油气和优质型煤对农村地区的供应,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