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铁路。
结合哈大、京沈、沈丹客专建设,新建沈阳南站、沈阳新北站,改扩建沈阳站、沈阳北站等工程,对枢纽内各站功能重新定位,将沈阳铁路枢纽建成现代化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进一步巩固沈阳铁路枢纽在全国路网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项目:
继哈大、沈丹客专开工建设以后,结合京沈客专引入沈阳枢纽,建设京哈直通线、秦沈哈大联络线、秦沈客环联络线等相关线路,完善枢纽内客货运通道;续建沈阳西部工业走廊铁路至沟海线渤海站,拉近沈阳与港口距离,将沈阳变为一个近海城市;推进实施通辽至京沈客专连接线工程和沈阳枢纽东北环线增建二线工程;新建沈阳南站、沈阳新北站,改扩建沈阳站、沈阳北站;新建沈阳集装箱中心站。
(三)公路。
按照公路网建设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构造以高速公路为主,国省干线、县乡公路共同组成的市域交通系统;形成以客货运枢纽为节点,客货运通道为纽带,多种客货运方式结合的城区与域外互为补充与连接的便捷交通系统。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新增公路1400余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13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89.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00.9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十一五”增加11.1公里/百平方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达到375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比重达到28.9%。
重点项目:
建设辽宁中部环线高速公路新民至铁岭段、沈康高速公路三期;全面完成三环高速公路改造,规划建设五环高速路;建设沈抚与沈铁二号公路、沈阜和沈彰开发大道、4个县(市)绕城公路,干线公路全部达到二级或二级以上公路标准;推进县域间公路和农村路网建设,县至县公路达到二级公路标准。
四、城市交通
(一)城市道路。
完善路网体系,提高路网容量,打造层次分明、密度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统,形成“内方外环加射线”格局。科学规划建设新区路网。优化、提升老城区路网功能,强化新区与母城之间的交通联系,支撑城市空间布局的拓展。
重点项目:
--在快速路方面,采用立体化改造方式,启动二环路、东一环等快速路建设,新建四环路,形成快速路系统框架网络。
--在干道系统方面,完善三环以内路网框架结构,打通6条大通道。主要包括:浑南大道延长线建成后,将新增1条南部东西三环间大通道,在南侧沿铁路建设货运分流道路,净化浑南中心区及奥体周边交通环境。南八马路文艺路建成后,与沈辽路、富民街构成横贯东西大通道,将分流南五马路的交通压力。市府大路东延长线建成后,将有效沟通和平、沈河和大东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分担中心区内东西向的交通压力。昆山路鸭绿江街建成后,将成为横贯皇姑区、疏解北站北广场客流的东西交通干道。东建街建成后,将形成1条贯穿南北的交通干道,解决东部地区联系不畅的问题。和平大街嫩江街建成后,将新增1条穿越铁路的通道,有效分流金廊交通压力。
新建及改造79条干道。其中,新建梅江街、北大营街、陵园街、新立堡街、怒江北街等城市干道及外围新区干道;改扩建联合路、泰山路、广业路等城市干道。对三环内部分城市干道采取路口渠化、优化信号、设置隔离设施、增加港湾站和行人过街设施等措施进行交通综合治理。
外围新区大力加强对外连接通道和内部路网建设,强化新城与市中心之间的沟通联系。
--在支路方面,改造、治理80条支路,合理组织单行线,充分发挥微循环作用。
--在节点方面,新建11处公铁立交,改扩建5处公铁立交,全面消除铁路平交道口;新建汽博桥、新立堡桥、长安桥等6座跨浑河桥,全面促进大浑南开发建设;采取立体化、精细渠化等措施改善38处节点,提高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
--在立体过街设施方面,在快速路沿线、行人过街量较大地区、交通危险点建设行人立体过街设施。
(二)轨道交通。
在地铁一、二号线的基础上,继续启动一、二号线延伸线以及四号线、九号线、十号线等地铁线路的建设,启动沈铁、沈新、沈辽、沈康等城际铁路建设,总长度393公里。
(三)公共交通。
从资金、用地、路权、信号等方面落实公交优先政策,构建贯通三、四级道路、覆盖四大发展空间,以综合交通换乘枢纽为锚固点的现代化公共交通网络。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5%。
公交线路运营组织分“快线、普线、支线”3个级别;加快推进公交站场和公交、出租车港湾站的建设;采用“全时段”和“分时段”两种形式完善公交专用道系统;加大公交车运力投放力度;积极开展公交优先信号系统研究工作。
重点项目:
新开公交线路47条,新增公交车1425辆,规划建设公交场站38个(含客运枢纽)。公交车辆进场率达到65%。
(四)客运交通枢纽。
为实现铁路、公路、机场、地铁、城市交通等有效衔接,建设沈阳南站、沈阳站、沈阳北站、沈阳新北站、桃仙机场、长客西站、开发大道和奥体中心8处客运枢纽,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服务优质的新型客运交通枢纽网络体系。
(五)停车设施。
实行区域差别化停车政策,以经济杠杆调节停车需求,逐步建立以配建为主(80%)、公共为辅(15%)、路边为补充(5%)的停车供应体系。划分停车政策分区,二环内控制供给,二环到三环间适度供给,三环以外宽松供给。
在商业密集区域规划建设路外公共停车场,同时利用街角空地、施工空地设置临时停车场。结合地铁一、二号线的开通运营,在外围地铁车站周边建设换乘停车场,以满足外围居民停车换乘地铁的需求;开辟、规范路内公共停车场,解决公共服务单位、学校和住宅小区停车难问题,同时要严格控制高峰时段路内车位的供给和使用,严格控制路内长时间停车;新建建筑物应严格执行配建标准,改、扩建建筑物应在自身配建的基础上,补充部分原建筑物配建不足差额;建立区域引导、主要路口引导、停车场入口引导3级智能化停车诱导系统;调整停车收费价格体系,引导小型汽车的出行使用和交通方式结构的优化。
重点项目:
结合绿化、广场、地铁站,在中街、太原街等重点区域规划30处公共停车场。
(六)交通管理。
在交通管理方面,以“路通畅、人平安、行便捷”为目标,确立城市“大交通”格局,实现交通一体化发展,同时加速智能交通建设,提高路网运行效率。
重点项目:
--加强交通指挥调度中心项目建设。通过综合集成交通状态检测、交通信号控制、交通事故报警、道路电视监控、道路通行诱导、警力和警用车辆GPS定位及交管业务信息(含车辆驾管信息、交通违法信息、交通事故信息、交通安全监管信息等)等系统,建成具有交通监测、交通控制、指挥调度、应急处突和信息发布5项功能的交通运行指挥综合集成平台,实现对全市道路交通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指挥控制。
--交通安全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城市道路广泛采用热熔标线,对新建道路一律使用热熔标线,老旧道路逐步改造实施热熔标线,使热熔标线覆盖率达到80%。在我市市区6排车道以上的主、次干道增设中心护栏和“机非”隔离护栏,在城市出入口道路增设中心隔离设施,将护栏等设施作为道路拓宽、改造、新建的必备配套设施,达到隔离设施设置率100%。完善现有指路标志系统,统一街路标志设置规范和建设标准,实现主干道指路标志设置率100%。
第二节 生态环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