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江门市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江府办[2011]114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有关单位:
《江门市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业经市政府十三届九十二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文广新局反映。
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江门市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中共江门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江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的战略部署,加快文化名市建设,积极推动侨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幸福侨乡,制定本规划。
一、文化事业发展状况与发展机遇
(一)“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成绩
1.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有较大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建江门广播电视中心、华博馆二期工程、江门市星光公园、江门市青少年宫、开平市文化艺术中心、蓬江区文化馆、江海区文化馆、新会区文化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在建新会林缉光艺术博物馆、恩平市文化馆等文化设施。目前,我市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全市拥有文化馆8个,其中国家一级馆5个,国家三级馆2个,总面积3.3万平方米;镇(街)文化站82个,总面积11.5万平方米;公共图书馆6间,其中国家一级馆有4家、二级馆2家,总藏书量141万册;博物馆6间,馆藏文物近6万件;全市文化广场113个,总面积100万平方米,农村和社区文化室1400多个;建成农家书屋701家。
2.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开展各类大型文化活动,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侨乡旅游节、江门市新春广场舞会、新春音乐会、新春烟花文艺晚会、侨乡书香节、江门市乡村民间艺术大汇演、开平碉楼文化节、新会圭峰庙会等文化节庆活动成为我市文化活动品牌项目。以市区东湖广场为龙头,全面带动各级文化广场活动的开展,“十一五”期间,东湖广场文艺演出活动约350场,观众约200万人次。在东湖广场文艺演出示范作用下,全市形成“月月有演出、周周有电影、天天有活动”的新局面,极大地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深入开展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每年为乡村、社区、企业送去歌舞、曲艺数百场和大批图书以及大量电影。全市各级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3.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全市获省级以上奖项的作品达357件,其中全国性和国际性获奖作品108件, 省级249件。较有代表性的有:江海区粤曲表演唱《换菜篮》获中国曲艺节“全国曲艺精品奖”、第五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银奖;江海区文化馆的群舞《思乡面》获省第四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金奖;江门市文化馆的小品《约会》夺得省第五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金奖;江门市文化馆话剧小品《村官》获省第六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金奖;开平原创歌曲《相约碉楼》获得2008年度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一等奖;美术作品《田园眷恋》、《记忆空间》、《汉唐遗韵》等入选十一届全国美展。
4.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现广东世遗项目零的突破。目前,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市、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4处。基本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十一五”期间共投入文物保护经费近7000万元,对开平碉楼等77处文物点进行不同程度的修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现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个,省级项目15个,市级项目40个,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11人。国家级非遗项目“白沙茅龙笔”与中国“文房四宝”项目捆绑申报世界非遗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