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身发展条件来看,《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宁党发〔2011〕35号)指出,“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保障在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好又快建设宁东基地,实施沿黄经济区战略,希望在水;改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35万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关键在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重点在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把水利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水利事业实现新发展、新跨越。近年新确立的分区治水思路为水利发展战略、模式、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水利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为水利发展提供了资金条件;全社会对水的忧患意识和节约保护观念的增强,为水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已建成的一支“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队伍,为水利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三节 水利改革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限量分配的黄河过境水,目前,全区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只有659m3左右(含国家分配我区40亿m3的黄河水指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由于干旱加剧,黄河来水减少,用水需求快速增加,缺水瓶颈日趋凸显。
二是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用水效率低。黄河来水与用水时空分布不均,缺乏调控工程。中部干旱带十年九旱,扬黄河水距离远、扬程高、成本大、覆盖范围小,当地水水量小、水质差,群众生活生产用水难度大,水资源开发利用更加困难,还有139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在缺水的同时,用水效率不高,农田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仅为0.43,远低于全国0.5的平均值。
三是水利设施薄弱,老化失修严重。黄河部分河段塌岸严重、凌汛形式依然严峻,防洪体系尚不健全。贺兰山东麓防洪设施仍然薄弱。全区有90%的中小河流、50%以上的小型病险水库亟待除险加固,清水河、苦水河治理滞后。引黄自流灌区骨干渠道砌护率仅23.6%,渠系建筑物破损率达40%以上,农渠砌护率仅有8.1%,库井灌区田间配套工程老化失修严重。部分扬黄工程设备超龄期运行,存在安全隐患。
四是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全区水土流失面积3.68万平方公里,目前还有近2万平方公里亟待治理。连年干旱致使大部分中小河流常年断流,部分河段功能消失。引黄灌区盐渍化耕地面积超过300万亩。城镇污水处理率仅有68%,全区主要水功能区达标率不足30%。
五是水工程管理亟需加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亟待加强,水利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相对薄弱,城乡水务一体化还未取得实质进展,基层水利管理设施薄弱,水管单位维护管理经费不足,水价不到位,水利信息化建设任务重。
六是水利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水利系统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高技能、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少,基层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问题突出。
第二章 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和布局
第一节 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29号)、《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宁党发〔2011〕35号)精神,按照分区治水的思路,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统揽,以民生水利为根本,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大力深化水利改革,着力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调配能力、水安全保障能力、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民生水利建设,使水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分区治水,促进协调发展。坚持“北部节水、中部调水、南部开源”的分区治水思路,统筹兼顾,促进山川、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节约保护,转变发展方式。突出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坚持人水和谐,保护生态环境。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给洪水留有出路,把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
--坚持依法治水,强化服务管理。抓紧建立完善水法规体系,不断提升依法治水能力;进一步加强水利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努力塑造水行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