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1、地震监测预报能力显著增强。完成原有全部测项的数字化改造,新建一个深井水温测项、两个强震测项、三个钻孔应变测项,恢复模范马路深井水位观测项目,建成南京市地震信息节点和数字前兆台网,完成数字地震台网升级改造,全市地震前兆测项密度由1.0台项/千km2增加到了1.5台项/千km2,在高淳、溧水各建成一座基岩强震台,同时我市与周边城市实现了数字地震信号共享,使我市数字测震台网对大部分辖区的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全市地震速报时间少于8分钟。

  我市积极推动地震预测预报专题研究,先后发表专题研究报告和论文多篇,并准确预报了2006年安徽定远ML4.7级地震和2007年江苏响水ML4.0级地震的发震时间,由市地震局完成的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连续五年全部获得全省省辖市第一名。

  2、震害防御能力有所提升。完成“南京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并通过中国地震局组织的验收,成果已应用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防震减灾;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得到重视,城镇一般建设工程全部按照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审查,一批符合要求的建设工程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全市校舍安全工程有序推进,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全部建设完成。

  3、应急救援有新突破。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成,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等“三网一员”已初步建成。由消防专业救援队、黄埔民兵地震救援连和雨花地震救援大队、社区志愿者所组成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已建成,初步形成全市立体救援体系。建成29处应急避难疏散场所,总面积173万平方米,可容纳52万人短期避难。地震灾情速报系统和城市地震应急指挥平台率先在国内建成。地震应急装备得到进一步补充完善,应急响应能力明显增强。

  4、地震科普成效明显。全市建成23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3所省级地震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基地,总数位居全省前列。山西路小学建成的少儿地震科普馆富有特色。全市中小学校开展的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率达到90%以上,“市民防震手册”、“小黄说地震”等科普读物深入人心,市民防震避震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

  5、地震科研成果显著。在省、市科技部门支持下,市地震局和南京工业大学合作研发的“地震灾情速报系统”和“大中城市地震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项目完成。地震台网全部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建成省-市-区(县)地震信息视频系统,实现了实时传输,为快速提高对全市地震异常的捕捉能力、灾情快速获取能力和地震应急响应能力提供了有力地支撑。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