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要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防治工作规划,并根据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的配套政策。疫情较重地方与相邻地方要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继续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和政策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团校、人口学校等机构的培训内容,将防治知识和政策掌握情况、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部门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掌握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和政策。
加强对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充分发挥各级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作用,健全办事机构,充实工作人员,明确相关部门和相应人员职责。各有关部门要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纳入本部门日常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建立考核制度,根据需要设立专兼职人员负责艾滋病防治工作。
(二)整合防治资源,建立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责、多渠道筹资”的经费投入机制,落实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各自分担比例,将中央和省级艾滋病防治项目相应的配套资金及时落实到位。积极引进国际防治资源,加强对国际合作项目的指导和管理;动员和引导企业、基金会、有关组织和个人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支持。加强对国际、国内防治资源的统筹协调、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政府要确保国际合作项目结束后各项防治工作的可持续性。
(三)抓好机构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基层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新机制。加强基层防治能力建设,全面建立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导,县级定点医院为支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平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区组织等为补充的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体系。加强艾滋病防治重点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证检测实验室建设,提高艾滋病相关免疫细胞检测能力。所有县(市、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和定点医院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开展艾滋病和梅毒咨询与检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艾滋病筛查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具备开展艾滋病快速检测和梅毒检测的能力。
加强防治队伍建设和各级各类艾滋病防治人员培训,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重视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疫情严重地方要根据工作需要,合理配备工作人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和卫生等部门要落实国家和我省对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的工资倾斜政策,完善收入分配激励制度,保障一线人员补助及时足额发放,调动防治工作人员积极性,确保防治队伍稳定。开展公安、司法、质监等部门防治人员艾滋病自我防护培训,加强职业防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