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淮河流域(防洪防旱防污供水)综合治理规划纲要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淮河流域(防洪防旱防污供水)综合治理规划纲要的通知
(皖政〔2012〕1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淮河流域(防洪防旱防污供水)综合治理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安徽省淮河流域(防洪防旱防污供水)综合治理规划纲要

  安徽省淮河流域地处华东腹地,毗连我国经济最活跃、市场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承东启西,物产丰富,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是国家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基地和交通要冲,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由于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的典型孕灾地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洪、涝、旱灾频繁。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努力,淮河流域减灾能力明显提高,淮河干流水质明显好转,但洪涝旱问题依然存在,重点水域污染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随着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供给不足日益显现,已成为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实现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走出六条新路,打造三个强省”的宏伟目标,全面实施“水利安徽”战略,适应皖北地区加快发展对防洪保安、抗旱减灾、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供给的迫切需求,抢抓水利改革发展机遇,在继续加快实施国家确定的进一步治淮、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简称“中小河流总体规划”)、抗旱规划、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同时,依据淮河流域综合规划、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淮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协调发展,统筹“水多、水少、水脏”(简称“三水”)同治,着力解决水资源供给不足问题,加速建设城镇及重要工业园区防洪保安体系、区域骨干水源保障体系以及河湖生态保护体系,促进我省淮河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编制《安徽省淮河流域(防洪防旱防污供水)综合治理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期限为2011-2020年,基准年为2010年,近期为2015年,远期2020年,重大项目展望至2030年及以后;规划区为安徽省淮河流域。

  一、基础条件
  (一)区域概况。我省淮河流域位于淮河中游,省境干流河道长431公里、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干流两岸分布着洪汝河、颍河、涡河、漴潼河水系、奎濉河、浍河、史河、淠河、池河等主要支流和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高塘湖、香涧湖、女山湖等众多湖泊,另有人工开挖的茨淮新河、新汴河、怀洪新河。区域内河湖大多兼有泄洪、排涝、引水或蓄洪、滞涝、蓄水等作用。
  规划区沿淮河一带为湖泊洼地,淮河以北为大平原,淮河以南为大别山区和江淮丘陵,包括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安庆10个市的52个县(含市、区,下同)全部或部分。2010年规划区人口4035万人,占全省的59%;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10亿元,占全省的35.6%;粮食产量428亿斤,占全省的69.5%;煤炭产量1.3亿吨,占全省的99.6%;发电装机1780万千瓦,占全省的65%,发电量1160亿千瓦时,占全省的80%。2010年,规划区三次产业结构为22.8∶44.7∶32.5(全省为14∶52.1∶33.9);城镇化率36%,比全省水平低7.2个百分点,有30个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产业布局。规划区依托煤炭、农业、人力等资源禀赋,培育后发优势,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大力建设坑口电站,建成煤化盐化、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鞋服、现代中药和医药物流基地,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增强蚌埠、淮南、阜阳、淮北、亳州、宿州、六安等城市承载力和带动力,逐步将县城培育成中型城市和小城市,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的中心镇。加快农业现代化,加强沿淮洼地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建设主要农产品物联网基地。预计到2015年,规划区人口4212万,城镇化率43%以上,地区生产总值10551亿元,工业增加值5237亿元,电站装机2460万千瓦;到2020年,人口4386万,城镇化率52%以上,地区生产总值20383亿元,工业增加值10797亿元。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